第315章 忙碌的帅府
第317章 忙碌的帅府
就在江北前线的圣武军侵略如火的时候,位于后方的建康城元帅府,此时也是忙的不可开交。
扩军的俘虏已经全部分派完毕,编给了各个部队,但兵额还是差了一些,于是又从各地征募了几千士卒,总算是把大致的编制填满了。
冯国用这几天正带着一群武院军政司的属吏整理兵籍名册,花名册编好之后,一份要交给带兵的将领,一份留在元帅府存档,最后还有一份要法网暂设淮南行省,让那边安排好江南移民的安置,以及给士卒分田落户的政策。
同时,杨璟也跑来向鲁锦报告,说是各部的训导官有些不太够用。
鲁锦想了想安排道。
“训导官的补充有三种办法,一是平时注重培养,挑些好苗子,带在各部训导官身边,挂个副职跟着做事,平时跟着多学。
“二是从民间招募,考试录用,不求有多大才华,只要会识字算术,哪怕是店小二,店铺的学徒伙计都可以,统一培训后派往各军。
“三是从军内提拔,这次渡江战役之前,不是说让各部训导官找一些典型,到时候当作诉苦的表率吗。
“从里面找些战力不太强,但嘴皮子利索的,尤其是以前被元廷压迫很惨,投了圣武军之后翻身的,这些人甚至都不用说太多,他们自身本就是模范榜样,只要把自己的切身经历讲出来,就足够打动那些新兵了。
“如此三管齐下,应该就能弥补训导官空缺了。”
杨璟和冯国用闻言都连连点头,冯国用更是道,“这法子好,不过我建议这次从民间招募考试录用训导官时,可以多招一些,全都当作副职扔到军中,这样下次再扩军的时候,也省得又像今日这般找不到人用。”
“可以,就这么办。”鲁锦当即答应下来。
对于这种事,鲁锦只需要定下大方向的策略即可,至于具体缺多少人,要招多少人,怎么考试,自然有冯国用他们来办,这就不用鲁锦操心了。
不过定下了补充训导官的事,冯国用又忍不住提醒道。
“大帅,这次为了给华东方面军凑够东征的兵力,几乎将禁卫军抽调一空,一旦东征开始,建康这里必定防卫空虚,大帅应该早做打算才是。”
鲁锦闻言郑重的点了点头,帅府兵力空虚的事情,他自然知道。
等杨璟率军东征后,再把常遇春派去太平路那边,那鲁锦身边就真没兵了,还能调动的直属兵力,就只剩新编的骑兵第三团,以及禁卫军两个旅改编后,从原来两个旅里单独拿出来的四个车营火枪兵,暂时被编作一个火枪团。
一个火枪团,一个骑兵团,加在一起总共也就九千人,这么点兵力守建康这样的大城,看大门都不够,更别提建康还是一座周长三十里的巨城,光是城墙上站一圈就得多少兵力,自己算算就知道了。
鲁锦想了想说道,“先把华东方面军的整编搞清楚再说,等这些新士卒的家眷迁走之后,再从江南各地招募士卒,要那种家中穷苦的,但身家清白的,咱给他们分了田,就能收这些士卒的心。
“然后新编三四个禁卫师吧,一共四万人左右,然后留在建康这里练兵备战,不过到时候这批新兵可能就得交给你来练了。”
冯国用闻言一愣,反问道,“让我练兵?”
“对啊,反正等扩编之后,你也就不忙了,闲着也是闲着,正好在这里练兵,到时候让你当代理督师,不过你的职位还挂在武院军政司和秘书局。”鲁锦当即解释道。
“好吧。”冯国用闻言有些惆怅,也说不上来到底是怅然若失,还是松了口气,开始刚听到鲁锦让他练兵的时候,他还以为鲁锦要放他去前线带兵来着,原来是自己想多了.
不过实际上,冯国用确实是个能打的人,别看他现在是在鲁锦的帅府里当文官,也别看他是个儒生出身,然而在原历史上,这位老哥可是在攻打建康时立下先登之功的猛人,更是给朱元璋当过亲兵统领。
而且冯国用今年才28岁,比圣武军中的一些老将,如朱亮祖、廖永安、俞廷玉这些人都还要年轻一些,算是个文武全才吧。
冯国用心里确实有过外放带兵的打算,但是鲁锦又十分信重他,帅府这里也有一大堆事情做,他自己也舍不得今天这个局面,再说他亲兄弟冯胜就在外面带兵,如今这样两兄弟一内一外,互相辅助自然是最好的。
于是冯国用只是略微想了想,就放下了外放带兵的心思。
武院这边忙的要死,其实文院那边也没闲着。
首先是任命官吏的事,这是第一等的急事,大事,因为如果占领一块地,却不派官吏进行治理,那就跟没打下来一样,这块区域虽然名义上是自己的,但上面的土地、人口、财货却不能为帅府所用,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官府机构,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做到‘尽得民力’。
官吏的安排主要分为两块,一是渡江后占领的区域,这一块主要用淮南的官吏提拔调任,尽快掌控新附之地,结束军管。
二是即将发起的东征,36座城,每座城放一个知县、主簿、县丞,这就是上百个官,更不用说还有江北的扬州路那些地方呢,需要的官员数量极大。
帅府的应对政策,一是在江南张榜,征集能臣猛将,招江南的读书人来建康府参加考试,录个几百人,调去原淮南行省充任佐官副职,再把淮南的官吏调到江南来,还有帅府的诸司长官,也可以选人外放地方当政务官用,但这样一来,帅府本身也得补充一部分官吏。
李善长和吏目司的掌司张来硕,两人安排好现有各地的官员调任后,又拿着一批名单来找鲁锦,主要是让鲁锦挑人,东征之后各地官员的任命,需要鲁锦拿个主意。
不过鲁锦也只是看看几个知府的人选,知县一级自然有吏目司帮着推荐,鲁锦只需看官员考绩和推荐理由,然后签字就行。
“大帅,这是知府一级的名单,现在只确定了三个,其他也请大帅拿个主意。”张来硕把名单交上来说道。
鲁锦看了看,已经确定的顺天知府是纪轩,也就是之前的沿江区域的情报站站长,立功后被提拔为知府。
当涂也从原来的太平路改为了当涂府,知府是原来的巢县知县王野,这次被提拔调任了。
另外还有镇江府知府,是原来的庐江知县姚良臣,因为在淮南干得不错,也被调到江南升任知府。
至于剩下的空位,也还有十来个,分别是常州府、平江路改为苏州府,松江府,广德府,湖州府,嘉兴府,杭州府,绍兴府,庆元路被鲁锦改为宁波府,都换成了他熟悉的名字。
除了这几个江浙地区的,还有江北的扬州、高邮等地,也等着官员上任。
鲁锦当即说道,“情报局在作战中立下大功,所有站长一级都应该赏赐官位,从知府做起,而且他们长期潜伏敌后,最熟悉当地情况,由他们治理地方最为合适。
“太湖东北的各个府,以苏州府最为重要,不仅是运河漕运的重要节点,而且还北连无锡、常州,南扼嘉兴、杭州,是个关键所在,等东征这一仗打完,就让情报局常州站站长郁韵舟,上任苏州知府吧。”
李善长和张来硕闻言连忙记下来。
鲁锦看了看地图和名单,指着杭州,向李善长问道。
“杭州先被徐宋攻占,又被元军反夺,还被元军一把火烧为白地,再加上杭州还是前宋临安行在,意义非凡,得派一员干臣去坐镇,以工代赈,重建杭州城,还要收士民之心,百室先生可有人选推荐?”
李善长没有直接推荐人选,而是建议道,“知杭州府者,必须受大帅信任,而且此人还需有能力,做实事,我建议从帅府诸司主官中选一人,外放为知府,大帅以为如何?”
鲁锦想了想帅府的几个掌司,当即说道,“那就派财户司的包衡去吧,此人是第一个从我的文臣,对以工代赈这一套也是熟练的很,不过帅府的财政大事也不能荒废,需选一人补上这个缺。”
李善长闻言再次建议道,“可以从江南士人中录用一二,以收江南士人之心。”
鲁锦闻言看了看他,“有合适的人选吗?”
李善长又道,“这些日子已经有不少士人见了榜文来帅府自荐,都等着大帅召见,或是直接考试也行,我建议大帅先当面考校一番,录用几个,先收了人心,至于后面到的,再举办一次考试即可。”
鲁锦想了想点头道,“可以,先生找个时间来安排吧。”
见两人敲定了杭州知府的人选,张来硕又建议道,“大帅,绍兴多盐场,需调一名有经验的干吏去治理,我推荐定远的现任食盐提举司高勋,可调其担任绍兴知府。”
鲁锦满意点头,“这个安排可以,定下来吧。”
李善长见状又帮忙分析道,“大帅,宁波府靠近浙东方国珍,方国珍又已经被元廷招安,需得小心方国珍奉元廷之命前来攻打宁波、松江等地,这几个靠海的知府,最好是能知兵的,即便不能知兵,也要临危不乱,方可胜任。”
鲁锦闻言摆了摆手,“文官能临危不乱就已经合格了,别等遇到了敌军,还没打过来呢,就自乱阵脚,给自家武将添乱就行。”
李善长也知道鲁锦平日里对文臣的态度,那就是文官不要议论军事,如果说宋朝是矫枉过正,以文御武最终亡了国,那鲁锦的态度就是不说谁御谁吧,而是文武彻底分离,谁也别掺和对方的事,当然责任也是各自来背,谁也别想往对方头上甩锅。
像是宋朝还有明朝的一些乱象,什么文臣插手军事指挥,打输了把锅甩到武将头上,这种事绝对不会在鲁锦这里发生,至少他活着的时候不会,各管各的,武将打不赢是武将的错,文官逼的百姓造反是文官的错。
前宋以文御武的下场历历在目,说鲁锦是矫枉过正也好,重用武臣也罢,反正他都有理由,别人还无法反驳,不过至少到目前来看,这个文武两院的系统运行的还是不错的。
鲁锦翻着原淮南行省各府县的官员名单,心想这里面哪有什么知兵之人啊,秦理勉强算一个,毕竟是当初谋划起事要投鲁锦的人,但他现在是淮南的右布政使,思来想去,能做到临危不乱的,也只有见过‘大场面’的人,好歹有点经验。
于是就说道,“来安知县荣彦哲,调他去做宁波知府吧,这人好歹经历过董抟霄去攻来安,也算是见过世面的,到时候再让杨璟挑个将领镇守,不求荣彦哲能立什么大功,只要他稳住后方就好。”
李善长当即记下来,然后又问道,“那嘉兴府和松江府呢?”
鲁锦又说道,“濠州知县季国章,升任松江知府;滁州知县丁海丰,升任嘉兴知府;定远知县桑弘斌,升任常州知府;全椒知县蔡启文,升任湖州知府;无为知县赵源,升任广德知府。
“其他的主簿,知县,县丞,你们来拟定,交给我审阅。”
“是。”张来硕当即记下这些人名。
李善长见状又提醒道,“扬州和高邮知府的人选,不如也一并选出来。”
鲁锦看了看名单又道,“含山知县江岳,调任扬州知府;舒城知县方鸣晏,调任高邮知府,高邮很可能是前线,让此人调任的时候做好准备。”
“是。”
鲁锦快刀斩乱麻的将这些知府人选全都定下,然后又嘱咐道,“凡是浙东方面的知府,接到调令后要立刻交接工作,到帅府报到,下个月跟随大军一起出征,且这些知府还要负责大军的粮草输送转运,打下一地就上任一个,控制好各地的运输节点,绝不许缺了前线的军粮和物资。”
“是。”李善长和张来硕当即答应下来,然后两人就开始起草调任文书,等鲁锦签字盖章就可发往各处。
处理完文武两院的要紧事,鲁锦便一头扎进府衙后堂,挂起一副地图,倒骑着椅子趴在地图前看了半天,帅府文武见状,都知道鲁锦是在看地图想兵略,也不敢打扰他,直到十三日的傍晚,江北的报捷书送来,冯国用这才忍不住拿着捷报去见鲁锦。
廖永忠攻下六合的当天,捷报就到了建康,这是因为六合正好位于滁水下游,走水路没多远就是滁水的入江口,船只进了长江,对岸就是建康了。
“大帅,江北的捷报,六合被廖永忠的106师打下来了,102师的骑兵团已经拔掉了俞时良的营寨,将其生擒活捉,朱亮祖带着102师主力刚刚抵达天长县,计划明日发起攻城,开战三天,总共歼灭一万多人。”冯国用激动的汇报道。
鲁锦接过战报仔细看了看,倒是没有过多意外,虽然他给了朱亮祖和廖永忠便宜行事之权,但打到了哪里还是要给他随时汇报的。
鲁锦虽然不至于在后方微操,但他需要知道前线的进兵速度和时间节点,用来辅助他对大局的掌握,比如脱脱还有几天南下,脱脱南下之前能打到哪里,该做什么安排,准备用来东征的那个40军,能不能及时从江北撤回
鲁锦看着战报,拿起红笔把面前地图上刚刚占领的六合地名描红,代表该地已经被圣武军占领。
冯国用则是在旁边继续说道,“石梁寨的俞时良被俘,他的六千兵马被郑用收降了4800人,朱亮祖准备将这些人编成一个预备团,还剩下参与过定远火并的一千多定远籍老卒和军官,郑用准备派人把这些人全押过来做苦役。”
鲁锦闻言点了点头,“那就全押过来吧,正好有活给他们干。”
冯国用顿时诧异道,“大帅要修宫室?”
“修什么宫室?”鲁锦皱了皱眉。
“咱们当初定下的夺三湖而扫天下,现在三湖之地一个都没拿下呢,修哪门子的宫室,我前日便让汪大渊去江边寻找合适的场地,准备建个造船厂而已,需要人手来挖掘船坞,你想什么呢?”
冯国用顿时知道自己误会了,他没敢继续接这茬,而是又询问道,“大帅,那俞时良和孙德崖被押回来后,当如何处置?”
鲁锦想了想说道,“让张温渡江把他们送到安庆去,交给鲁定,也算是我兑现了当日帮他报仇的承诺,然后让张温顺便把大伙的家眷接过来,总留在淮南也不是个事,难免人心惶惶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