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争取与考虑

第227章争取与考虑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汪大渊手执折扇,看着上面的题字,口中念念有词,心神激荡,久久不语。

虽然魏梓明并未亲口承认反贼的身份,言只说是家中长辈,但这把扇子上的落款,却已经算是明示了。

‘壬辰年春作于庐州,公输锦。’

今年至正十二年,正是壬辰年,而庐州早已被反贼占据半年之久,那今年春还能待在庐州的,除了反贼还能是谁呢

汪大渊又不是傻子,相反他还很精明,怎么可能会看不出来。

至于这个公输锦,这个姓氏可是非常少见啊,除了春秋时鲁国的公输般一族,似乎就没再听说过公输家有什么后裔,此人以公输氏为名,究竟是真的公输后裔,还是单纯只为了掩人耳目

还有这封侯的许诺,听起来也十分滑稽可笑.

侯爵当然是值钱的,但这要看出自谁的口,若是元廷皇帝以侯爵之位征辟自己,汪大渊肯定二话不说,屁颠屁颠的就去了,但现在却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反贼征辟自己,这就让人很难顶了。

你将来要是当了皇帝,那自然还好说,可你要是当不了皇帝,那我不就成同伙了吗

富贵没求成,反倒成了反贼同伙,那可是要诛九族的买卖,这谁敢轻易答应啊。

不过根据魏梓明刚才的讲述,这庐州红巾已然成了气候,虽然还比不上刘福通和芝麻李的规模,但也拥兵十万之众,割据庐州路全境,又拿下了安丰和扬州各一部,现在又在攻略安庆,谁也不好说将来会怎么样,万一这位真就改朝换代成功了呢

不过汪大渊还是很疑惑,这公输锦到底是看重自己哪一点

别人家打天下,或求萧何、张良、诸葛孔明之流,或求韩信、关张、秦琼那样的猛将。

而他汪某人又不是什么远近闻名的卧龙凤雏,更不会做什么隆中对,才学方面也没什么傲人之处,军事谋略更是一窍不通,身子骨虽称不上手无缚鸡之力,但也跟猛将不沾边,唯一让世人所称道的,就是他远航万里的经历。

难不成这位反贼头子是想让他出海可一来庐州又不靠海,二来让他出海干什么呢总不能是像秦始皇那样找仙丹吧

最关键的是,他汪大渊可是一个正统儒生,根本不屑与妖教香军为伍,更别说这还是杀头的买卖。

于是他神色犹豫了一番,来回翻看了几下手中的折扇,虽然心里十分喜欢,但最后还是将扇子合上,递还给了魏梓明。

魏梓明有些惊讶道,“先生这是”

汪大渊端起茶水抿了一口,“你家长辈的好意汪某心领了,只是鄙人读惯了圣贤书,对这弥勒教义一无所知,更不会帮人传教,亦闻不惯烟香之气,即便去了,恐也跟你家人不甚投机。

“汪某不过一闲云野鹤之人,年少时出海也是出于个人好奇,现在更是无甚志向,你家长辈愿做我的伯乐,可惜汪某却不是他想要的千里马啊。”

魏梓明闻言一愣,随即笑问道,“先生是不是误会了什么,我家并非信教烧香之人,先生明鉴,晚辈虽非名士,可也是儒门子弟,先生尚且不喜烧香拜佛,晚辈又怎会与之同流合污呢”

“哦”这回轮到汪大渊惊讶了。

魏梓明看他的反应,试探道,“先生家中可有静室,能否借一步说话”

汪大渊想了想,反正这里是自己家,量对方也玩不出来,看在魏梓明也自称儒门子弟的份上,只要不是妖教,那说说也无妨,于是便点了点头,将魏梓明带到了书房,又嘱咐家仆不要靠近。

等二人来到书房,魏梓明说话这才放开了些。

“先生对我家知道多少为何会以为我家也是烧香之徒”

汪大渊这下也放开了,干脆道,“我也是去岁听人说起,说起烧香之徒,你应该知道那个被朝廷通缉海捕的彭和尚吧他十数年前就在我们江西造过反,后来事败,潜藏到了江淮。

“我听闻去岁仲夏,他又在庐州路起事,结果再次事败,逃去了湖广黄州,又与黄冈之徒徐寿辉再次起事,而庐州那边的残部,听说是他的徒弟在带领,难道我听说的有误”

“没有,先生说的虽不详细,却也句句属实。”魏梓明点头承认道。

“那你还有何话反驳”

魏梓明又道,“先生所知的,都已是去岁九月之前的状况的了,去岁七月,彭和尚带三个徒弟号召教众,在庐州起事,当月事败,领头的女徒弟被官军阵斩,两个男徒弟李普胜、赵普胜,各带一支残部在无为和含山结寨自保,另有一股以巢湖疍户渔民为主的巢县义军,独自在巢湖建立水寨。

“巢湖距离庐州太近,旁边的庐州就有左君弼麾下的数千官军,打的义军缩在湖里不敢上岸。

“而那彭和尚的两个徒弟,早已被官军吓破了胆,不敢驻扎在巢湖,纷纷躲到了沿江的含山和无为,早早的便与巢湖水师分驻三地。

“然而那庐州的左君弼却也不是什么好鸟,他手中无船,对巢湖水师无可奈何,便四处劫掠百姓,杀良冒功。

“我家主公从海外游历归来,路过庐州时,恰巧遇到官军为恶,一怒之下便杀了个官军,与那被害的两家在村中招募了八百青壮,于去岁八月中旬投了巢湖水师。

“我家主公乃公输氏嫡传,自幼熟读兵书,擅用奇谋,刚投军时便施展才华,成了巢湖八个千户之一,后面更是巧设妙计,引左君弼官军主力出城,被主公在城外一举歼灭,后又三战三捷,这才有了庐州、梁县、六安三城,被巢湖诸将共举为首领。”

汪大渊听完,这才知道庐州红巾的发展细节,“这么说,你家长辈并非是和那彭莹玉一伙的”

“然也!”魏梓明点头肯定道。

“那彭莹玉留在庐州的两个徒弟呢”

魏梓明又解释道,“主公先斩了左君弼,又擒了六安朱亮祖,夺下三城,周围便只剩下了和州的淮西宣慰使康茂才为敌,那康茂才拥兵三万,距离含山更近,听说庐州被义军所夺,担心无法跟朝廷交代,便先下手打了驻扎在含山的赵普胜,斩其首级给朝廷交差。

“另有无为的李普胜部,此人起初先是观望,后来见我家主公在巢县郊野,一战歼灭康茂才上万主力,连夺沿江数城,几乎将庐州路收入囊中,自主公投军以来,所向披靡,至今还未尝一败。“而他师傅彭莹玉,却屡试屡败,每次事败都用徒弟殿后,自己却跑的飞快,这才改换门庭,投了我家主公,如今此人已改邪归正,跟湖广的徐宋再无瓜葛,故而我家虽起于妖教之手,可现在家中却再无一个烧香之徒。”

“原来如此。”

汪大渊恍然大悟,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庐州现在还真的跟彭莹玉那些妖教没什么瓜葛了。

不过和妖教没瓜葛是一回事,这人之后如何行事就又是一回事,汪大渊本来就没想过造反,更不会仅凭对方和妖教不是一路,就公然跑到千里之外去投贼。

正好这时魏梓明再次开口道,“先生可知我一个儒门子弟,又是如何投入主公麾下”

汪大渊还真有点好奇,这魏梓明二十郎当岁,也不像是什么有才名之辈。

“小友不是说你家在无为吗,莫非是因为反贼占了庐州全境,你家中被迫为贼效力”

“非也,怎会是被迫呢,我家主公素有仁义之名,因见不惯官军杀良冒功,怒而杀官投军之人,怎会强迫士子做事”

魏梓明摇了摇头,这才说起了鲁锦的施政措施。

“我家主公占据庐州后,贴的安民榜上书‘翦乱世,诛暴元,驱逐鞑虏,复我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主公所行之事,尽在此言之中。

“主公夺取庐州后,立刻开仓放粮,以工代赈,一边赈济百姓,一边加固各地城防,又行废奴令,废贷令,元廷之买卖人口,官放高利贷等暴政,悉数被主公废除。

“淮西近些年连年大灾,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时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百姓皆苦元廷暴政久矣,主公只靠废除高利贷,释放奴仆,让被官府用高利贷强行收买的奴仆归家,便有无数百姓嬴粮景从。

“主公又招纳流民,给百姓分田落户,编户齐民,垦荒治水,恢复生产,还在庐江、巢县等地开矿,采煤冶铁,打造兵甲,招兵买马,练兵备战。

“主公欲革除元廷弊政,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自然需要大量的官员为其做事,便在辖内各县广贴招贤榜,召各地有识之士前去庐州考试,虽无科举之名,却与科举无异,选材必以成绩为准,绝不任人唯亲。”

魏梓明说了这么多,将鲁锦的施政大略讲了一下,仅从废除高利贷,废除买卖人口这一项,便知这鲁锦绝非歹人,还有那句驱逐鞑虏,复我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也表明了其立场。

招纳流民,分田垦荒,恢复生产,开仓放粮赈济百姓,更是仁义之举,不过最让汪大渊感兴趣的,还是鲁锦搞的小科举。

这才是汪大渊觉得鲁锦和其他反贼最不同的地方。

科举啊!哪个有志做官的读书人会不关心呢

“哦那小友也是去应了庐州的科举考上的”

“然也。”魏梓明点点头。

“只可惜如今主公治下城池太少,不过二十余州县,初试只录了三十多名,头名直接被点为庐州知府,好不风光,在下才疏学浅,虽未能录中,却也被留在崇文馆学习,一边读书,一边等候空缺,馆中士子皆盼着早日开疆拓土,打下更多州县。

“不过我虽未录上,但那场考试至今仍让在下记忆犹新,真个是别开生面。”

汪大渊顿时好奇心大起,“你家长辈都考了什么”

“那次考试有三百多士子应考,主公亲自出题,分为刑律、数算诸科,皆实干之学,最后还有一道策论题。

“主公初入庐州时,庐州有两座王府,主公却立志律己,也是为了不让麾下将领放纵丧志,便放着王府豪宅不住,住在州衙后宅之中,平日勤勉朴素,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将城中王府当作贡院,给士子们考试。

“考试那日,主公出题之言犹在耳边,第一题刑律题,主公言称不考判案,因为判案需有法可依,不可凭着性子胡乱判案,然元廷新编的至正条格却多有暴政,不可使用,新编一部律法又耗时良久,非一朝一夕之功。”

汪大渊闻言连连点头,“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可操之过急,你家长辈所言有理,然后呢既然无法可依,那这刑律题又该如何出题”

说到此处,魏梓明顿时一拍巴掌,激动道,“出题真是绝了,当是时,主公对众考生言,昔日汉高祖初入咸阳,也因秦法暴虐而不足用,故而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盗窃者罚,关中遂定,百姓皆喜。

“主公言欲效法汉高故事,与庐州百姓约法,可不必拘泥于三章,让应考的三百多士子,每人写出二十条当下最为要紧的律令,最后择优汇总一百条,编撰成册,这才有了庐州现在用的临时律法,让各地官员判案皆能做到有法可依!

“此政一出,庐州百姓无人不服,皆以为圣人出世,应考士子亦觉得明主当面,甘愿为其效死。”

汪大渊听完也不由得一呆,愣了半晌才惊叹道,“真治政奇才也,先将各地考生召集于一处,又让各地考生自陈二十条律令,最后汇编成册,那这部律法必然十分适合庐州民情,为何皆各地百姓心声也。

“此举虽是效法汉高故智,却又不拘泥于一格,每人列举二十条当下最紧要的律令,这题目看似无甚难度,谁都会写,但出题人却可从考生所出律令之轻重缓急,刑罚轻重,看出众多考生的治政水平。

“就出这道题而言,他既收了庐州军民之心,二来得了部堪用的临时律法,三来,又能从题目后面窥见众多考生的心性良莠,得到真正想要的人才,可谓一石三鸟,真是智谋尽显。

“我现在算是相信你前面说的那些话了,此人放着王府不住,住在州衙,勤勉朴素,严于律己,从其‘驱逐鞑虏,复我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的豪言,更是能看出志向远大。

“而且又懂军事谋略,带一支刚打了败仗的香军残部,却能屡战屡胜,发展壮大,打赢了更能做到不骄不躁,还能安邦治民,其治政手段既有机智,又有仁义,还十分狡诈,有能力,有志气,有手段,还有一颗仁者之心,的确可称上是一位明主。”

“吾亦觉得如此!哈哈哈哈,如何,先生心动否”魏梓明当即笑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