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又一招杀手锏

第391章 又一招杀手锏

沈荣与陆裕夫商谈之后,当即下定决心,决定再去拜访知府一趟,看看把田交出去能换来什么好处。

他之所以能如此果断的下定决心,其实也很正常,一个能在这个时代做到首富的人,肯定不可能是傻子,是选择顺从还是对抗,无非是屁股坐在哪边的问题,而不是智商不达标。

现在鲁锦陈兵三十万在浙东,内卫军的眼线更是遍布村镇里闾,谁敢抗税造反马上就是抄家灭族的下场,既然无法反抗,那就只能积极拥护,争取用投名状换点好处呗。

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就是这样,你还真指望他们能揭竿造反啊?那也太高看他们了,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说的就是这帮货。

再说鲁锦还有科举能拿捏他们,儒生开蒙的三字经和千字文里,就有‘学而优则仕’的句子,读书、科举、做官,这一套概念那是从小背到大,早就科举入脑了。

这帮地主豪强利用读书科举做官这一套逻辑,来保持自己的阶级优势,再仗着阶级优势欺负小民欺负惯了,他们是最愿意维护科举制度,以此来保持自身优势的,你不让他们参加科举,那简直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同样的逻辑,鲁锦现在是‘贵人’,贵人用权势来欺负他们这些豪强也是理所应当的,儒家天下本就是这个逻辑,所以鲁锦欺负他们,他们先会尝试反抗,真反抗不了也只能甘之如饴的受着,甚至还要给自己找借口安慰自己,这就是儒家奴性的一面。

你只要比他们强,你就有权利欺负他们!

沈荣并没有等太久,估摸着那些豪绅都走完了,当天下午就再次来到了府衙拜访,这次郁韵舟倒是没将其拒之门外,他也知道沈氏是当地巨富,有三十多万亩田产,这样的人要是能处理好了,其他豪强处理起来肯定能省事很多。

沈荣被引至后院见了郁韵舟,行礼落座后,郁韵舟率先开口问道。

“本府自觉晌午已经将政策和局势讲的很明白了,不知沈员外还有何不解之处?”

沈荣这才说道,“哦,郁府尹晌午对当下局势的分析入木三分,鞭辟入里,在下听的很明白,既然帅府执意行此政令,那我们也没什么办法,按等分户,量能收税,确是德政,在下也愿意拥护帅府的政策,配合官府分田析户。

“只是我家中有田产32万亩,即便让已经成家的兄弟子侄各自析户分田,那每户的田产也仍在万亩以上,还是帅府划下的最高税等,我沈氏仍旧难以维持啊。

“于是在下便想着,与其分田留给自家,仍旧无法维持,不如将多余的田亩捐给官府,充作官田,郁府尹以为如何?”

郁韵舟这才略显惊讶的看了他一眼,好奇道,“你愿将家中田亩捐给官府?你舍得吗?”

也不怪他如此惊奇,郁韵舟家里也是经商的,家里也有几百亩田产,但不论是经商还是田亩,那都跟沈氏没法比,要是自家有这么一大笔财富,是个人都肯定舍不得捐出去,怎么也得考虑考虑,不到最后一刻刀架在脖子上,有多少人能这么看得开,主动将财富捐出去?

沈荣叹了口气,实话实说道,“这不也是没有办法,帅府不容我们这些大地主,我们不捐又能如何,要说舍得,那自然是舍不得的。

“但在下自知外人将我家称为江东首富,所谓树大招风,如今外面有多少双眼睛盯着我沈氏,沈某也不愿给自家招来灾祸,所以这才愿意做这个表率,将土地主动捐给官府。

“只是沈氏如此配合,不知郁府尹可能给些补偿,不然在下实在是心有不甘啊,这毕竟是家父与在下历数十年经商所得,一朝散去,确实难以割舍。”

郁韵舟恍然大悟,好嘛,感情是来找自己敲竹杠的,他当即笑着说道。

“你想找我要补偿?我能有什么补偿给你,帅府发来的公文说的很清楚,土地是红线,碰了就杀头,再说你就是把土地捐了,那也是公家的官田,你指望我能给你什么?”

沈荣闻言愣了愣,似乎会意了什么,试探性的问道,“郁府尹的意思是,这田要捐给私家?”

郁韵舟正端着茶碗喝茶呢,闻言差点没一口水喷出来,“诶诶诶,你可不要乱说啊,本官这可不是在索贿

,而是真的没有补偿给你,莫要害我,本官如此年轻,便已做到知府,将来升入行省,调入中枢,也未尝不可,别害了本官的前途。”

沈荣顿时尴尬不已,连忙致歉道,“郁府尹莫怪,倒是在下会错意了,只是这补偿吗,虽然知道府尹不能给出什么好处,但您毕竟是帅府高官,能上达天听,在下听闻,帅府除了科举取仕,也曾有其他招揽贤才的例子。

“而我沈氏虽以经商著称,但家中有了资财后,也没少延请名师教导家中子弟,我那犬子和侄儿也有些文采,若是沈氏愿意捐出大半田亩,不知郁府尹可否给行个方便,帮犬子和侄儿写封举荐信,让犬子直接授予官职,即便是个主簿典吏,也无不可。”

谁知郁韵舟听到这话,却勃然大怒,顿时阴冷道,“你想卖官鬻爵?以为这里还是暴元的天下吗?还是当帅府是卖菜的商贩,许你讨价还价?!”

沈荣见状顿时暗叫不好,连忙起身噗通一声跪下拜道,“在下绝无此意,只是想求府尹举荐一下家中子弟,若无可能,那便罢了,在下绝不让府尹难,是沈氏唐突了,还请府尹勿怪。”

郁韵舟冷飕飕的看着他,盯了半晌,也没叫他起身,脑中思绪翻飞,他自己想升官,自然是需要政绩,如果能说服沈氏主动捐出田亩,那无疑是给其他豪绅做个表率,但卖官鬻爵这个事他肯定不能干,再说他也没那个权力,还是得想个办法让这厮把田交出来。

于是这才主动给个台阶说道,“哼,量你沈氏也没这个胆子,起来吧。”

“多谢府尹。”沈荣都快五十岁的人了,这一下跪的可真不好受,如今被郁韵舟当面严词拒绝,他也不敢再提这茬,只准备客套一下就告辞离开。

谁知郁韵舟却主动提示道。

“本官不知你究竟是从何处听来的消息,不过这消息还是有些错漏,帅府虽有不经科举考试授官的例子,但那也从不是举荐授官的。”

沈荣眼前一亮,连忙谦卑的问道,“在下乡野之人,自然没有府尹见多识广,许是真的听错了,不知府尹可否详细告知?”

“告诉你也无妨,大帅自从庐州建制以来,帅府官员主要有四种来源。

“一为有功之人,如帅府的首席文官,秘书局的掌书,定远李氏,百室先生,李氏有献城之功,配合大军夺取定远,因功授官,还有暂设淮南行省右布政使,巢县秦氏,也有献城之功,配合大军夺取巢县,因功授为知县,后升任行省右布政使,相当于元廷的行省平章政事,此二人皆因功授官。

“二为有特殊才能的奇人异士,若帅府需要,大帅又正好知晓其名号,便会遣人去寻找,主动征辟为官,如江西汪氏焕章先生,此人弱冠之年孤身出海,先后去过南洋,天竺,波斯,还有那什么泰西之地,两度出海,如今才刚不惑之年,便已蹈海十余万里,海外见识远超常人,大帅这才将其征辟为官,如今在帅府主持造船。

“还有就是苏州本地的葛氏,因其医术高超,又擅长医学教育,这才被大帅征辟,至今被征辟者,也只此两例而已。

“第三便是考试科举,第四便是本官这种。”

沈荣闻言一愣,有些不明白,连忙追问道,“那郁府尹是哪种?竟不是科举出仕?”

郁韵舟倒也不觉得丢面子,当即解释道,“大帅未渡江时,只开科两次,当时帅府所辖的疆土城池还太少,再加上有一些因功封官之人需要安置,因此考试录官的人数极少,本官也是那时的名落孙山之辈。

“只是后来机缘巧合,得帅府贵人青眼,赐予差事,因而得了军功,这才因功授官,封为知府。”

“军功?这.”沈荣闻言一愣,没想到眼前这位知府居然是因军功封官的。

郁韵舟却摆了摆手说道,“你不要打听,也不要问,问了我也不会说,而且就算你主动去找,那人也不会用你的,得是他主动找你才行,这就全凭运气了,而且这差事十分危险,可谓九死一生,赏赐虽厚却也要用命去搏这个出身。

“否则就凭你捐献一些土地?凭什么给你封官?帅府的阶梯税法一出,难道你还能保住那些土地吗?”

沈荣这才恍然大悟,看来这第四条路也是很难走通的,天底下当然没有凭空掉馅

饼的好事,不过郁韵舟给他讲的这些信息,仍然有大用,就看他会不会用了,他消化了一下这些内容,然后才拱手拜谢道。

“多谢府尹为在下指点迷津,不过在下还是想求府尹给开具一封书信.”郁韵舟闻言脸色登时就冷了下来,这人怎么如此不识趣呢?然而还不等他再次发作,沈荣便主动解释道。

“府尹莫急,在下这次所求并非举荐信,而是引荐信,适才听府尹讲起大帅征辟蹈海通番之才,在下思量,或许可以走走这个门路,沈氏虽是商贾,却也是蹈海通番的商贾,货物多通南洋西番,对海外情况虽肯定不如那位汪先生,但也多少有些了解。

“大帅既然需要此类人才,那肯定是多多益善,沈氏若能毛遂自荐,兴许也能凭此求个一官半职,只是在下区区一介白身,恐怕难以得见天颜。

“府尹若能修书一封,为沈氏引荐一番,助沈氏得大帅召见,无论此事成败,今后都对府尹感激不尽,必有后报!”

“这个嘛”

郁韵舟顿时犹豫起来,如果只是引荐的话,自己不用付出什么,便能凭白赚个首富的人情,若是真让他毛遂自荐得了官职,那这个人情自然就赚的更大了,但这人要是拿着自己的引荐信,跑去建康做出刺王杀驾的勾当,那自己肯定也要受到连累,这封信是写还是不写呢?

郁韵舟思来想去,为了政绩,为了让沈氏配合分田,为了能稳定的推行阶梯税法,不让自己辖内搞出大乱子,他还是愿意试一试的。

于是想了想才说道,“这封信我可以帮你写,但本官会照实来写,就说你家中田产巨万,想主动捐献田亩,让本官举荐为官,但本官严词拒绝,不过为了苏州豪绅能主动配合分田新政,就算是为了千金市马骨,本官还是愿意给你一个机会,将你引荐给大帅,至于大帅会不会见你,这我就不能保证了,如何?”

沈荣当即道,“如此甚好,沈氏一定有重谢。”

郁韵舟却摆了摆手说道,“重谢就免了,本官前途广阔,可不想被人栽上一个贪污受贿之名。

“不过本官要你沈氏大张旗鼓的配合官府分田,我会多派人去你家清丈田亩,你留多少,捐多少,场面做大一点,要让苏州豪绅们全都看到,你可愿配合?”

沈荣当即应承道,“这是自然,府尹如此厚待,沈氏必不让府尹为难,一定以身作则,配合官府分田,若有需要,沈氏也愿为官府说客,凭这三分薄面,劝其他士绅配合新政。”

“沈氏如此开明,当为士绅典范,如此最好!那我这便给你修书一封。”

郁韵舟也很高兴的答应下来,这件事若是做成,他的政绩是肯定跑不了的,说不定用不了多久,等明年再有开拓,他就能升到行省衙门里去。

这改朝换代时的升官速度可是太爽了,只要有政绩就能升迁,要是平常岁月,就算是科举上榜,靠资历一级一级的熬,熬到中枢的时候恐怕也离退休不远了

不过郁韵舟也很是鸡贼,他当面把引荐信写好,却不给沈荣,非要他配合分田之后,才肯把信给他,沈荣无奈,不过也只能照做。

郁韵舟让沈荣先回家准备几日,跟家里人交代清楚,然后等到二月十二他再带队上门。

这段时间,其他豪强士绅果然还在观望,没有一个主动来析户分田的,郁韵舟也不着急,等到二月十二,沈氏派了掌柜王祥来府衙请郁韵舟出动,郁韵舟立刻大张旗鼓的领人上门分田。

一路上知府仪仗全打起来,前方有人鸣锣开道,郁韵舟骑马居中,身边还有圣武军甲士护卫左右,他还主动放出消息,说是要去给沈氏分田,路上若有人问起知府去向,也不隐瞒,大张旗鼓的告知消息,于是立刻引来许多附近的豪强士绅去看热闹。

等郁韵舟来到周庄时,知府的仪仗后面已经跟了好大一串,郁韵舟也不赶人,就任凭他们为官。

沈荣也带着全家老小,搀着自己亲爹沈万三出来迎接知府。

沈万三一家人口还算兴旺,他和他弟弟两人,生出五个儿子,沈万三家的三个,沈荣,沈茂,沈旺,老二沈万四家也有两个儿子,沈德昌和沈汉杰,这些儿子辈的人,普遍都已经四五十岁了,是沈氏当代的顶梁柱,当家人。

按照这个辈分,首先将其分为五户,两位老人,沈万三和沈万四,各自跟自己长子分为一户。

然后是沈茂的儿子辈,这一代人丁也不少,光是他自己就有三个儿子,沈森,沈栋,沈青,两个兄弟家里也各自生了三个儿子,这就是九个人,沈万四那一支人口略少,两个儿子也都各自只生了两个孙子。

沈荣做决定,先把同辈的分成五家,五家已经成婚的长子再分出五家,这就分成了十户,另外沈荣的次子和另外一个侄子也已成婚,于是又分了两家出来。

最后整个沈氏一共分成了12户,每户保留田产五千亩,哪怕现在硬扛着三抽一的重税,也要把田留下来传给子孙,这些加起来就有六万亩地。

然后沈荣又拿出一些田产,分给了自家的亲信家仆,比如那些帮他们经营生意的掌柜,管事,船老大之流,例如那个替他掌管城中商铺的掌柜王祥,也分得了一千亩,这些土地累计又分出两万亩,沈氏合计保留了八万亩田产。

剩余的24万亩全部当着众人的面捐给官府!

周围十里八乡的百姓顿时哗然,没想到沈氏居然真的这么果决。

郁韵舟这个知府也当场宣布,沈氏捐出的24万亩田产,一律划为官田。

今后这些土地分给谁再说,但只要一天没分出去,还是官田,目前仍在这些土地上佃耕的佃户,就允许他们继续佃耕,并且官田的地租降低一成,今后佃耕官府的官田,一律六四分成,佃户拿六成,官府只要四成租子。

这条消息一出,无数为沈氏佃耕土地的佃户,纷纷雀跃欢呼,直把郁韵舟称作青天大老爷!

官府只要四成的地租,那可真是开了大恩了。

24万亩土地是什么概念?按照50亩一户,足够分给4800个人,每户出一丁都特么够组建一个团了,人数还有富裕!

解决了沈氏一家,官府瞬间收获了近五千个家庭的拥护,这是多么庞大的一股力量!

不过其他士绅就难受了,那些还没分田,或是打算分田,但想多保留一些土地的豪强士绅,脸色瞬间黑的跟锅底一样。

为什么?

之前他们计算的,保留多少土地最划算,比如三千亩的税额是四税一,再加上丁税和徭役,大概能达到30%,然后给佃户五成,他们还能保留两成,勉强可以继续维持。

可是这一切都是基于给佃户五五分成的基础上算来的,但郁韵舟搞这一手,直接给佃户降了一成租子,变成六四分账,佃户拿六成。

如果他们也跟着提升到六成,那一千亩到三千亩这个档次的赋税也会全都无利可图,就算勉强留着土地,也根本赚不到钱。

那你说我不跟着官府降低田租不就行了,可以是可以,但只要官府有了更多的闲置官田,自家的佃户肯定第一个跑过去,谁不愿意去佃地租耕低的田啊,这样他们就留不住佃户了.

那你说官府要是也没有闲田给更多百姓佃耕,我也死撑着继续五五分成,那也没问题,但这样佃户肯定天天背地里骂地主,心里更加向着官府,地主的民心也就没了。

这一招简直釜底抽薪,实在太狠了,但是那些豪强士绅们还没法说什么,现在这是官府的官田,官府愿意少收一成地租,你丫管得着吗?!

当然,给官田降低一成地租,用来争取民心这个主意,也是鲁锦出的,郁韵舟这个知府可没那么大的权力,拿着官府的地租收入去收买人心。

不过这也都是过渡时期罢了,等以后统一全国后,肯定要把这些无地的佃户都移民到人少的地方分田落户,到时候地主们更招不到佃户,只会加快分田的速度,来降低自家赋税压力,到了那时,什么豪强地主,全都要烟消云散,变成给朝廷种地纳粮出丁的一个个户籍

与此同时,沈荣也如愿以偿的拿到了那封郁韵舟写的介绍信,带着兄弟和子侄,一起踏上了去往建康的求官之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