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朱重八的念想

第387章 朱重八的念想

接收了方国珍手下的文官武将,让鲁锦一下子就多了好几位可用的人才,也让他得以实现之前的一些构想。

尤其是南洋方向,现在联络爪哇顶多能弄点石油回来,能有什么用?

说实话确实没什么用,顶多炼点煤油和汽油出来,而且数量不会很多,只能用来点煤油灯,或者制作一些汽油燃烧弹,打仗的时候用来纵火,仅此而已,但这并不妨碍鲁锦现在开始布局,就当是落一枚闲子吧。

元末这个时代,中国想要经略南洋还是比较容易的,起码比欧洲那一帮白皮鬼畜经略南洋容易,南洋各岛上基本都有散落的汉人移民,有前宋逃过去的,有元朝卖过去的,有打仗时遗落的,这些都是渗透各岛的基础,只要背后的中国愿意插手提供支持,哪还有欧洲蛮子什么事。

但想要经略南洋,还有一个事需要注意,那就是宗教问题。

在原历史上,大明的下西洋行动,就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导致了恶劣的后果,那就是不该用郑和做下西洋的正使,这主要也跟明初老朱的民族政策有关。

首先有一点要搞清楚,郑和是穆教的色目贵族后代。

元朝时期,大量中亚的色目人跟随蒙古涌入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繁衍后,其中一部分色目人已经阶层下降,分化成了平民色目人,和保有官职的贵族色目人。

而明初时,朱元璋对待这些色目人的办法就是,允许平民色目人继续在中国生活,但不许他们内部通婚,必须和汉人通婚,移风易俗,加速他们的汉化。

剩下那些在元廷有官职的贵族色目人,比如云南行省平章这种色目大官,朱元璋的办法就是把成年人全部杀掉,只留色目幼童,也全部阉成太监,郑和的祖父就是元朝云南行省的高官,不是平章也得是丞相。

郑和本人虽然成了太监,但他始终是信穆教的,这货在下西洋的路上,仗着大明的国力,干过许多私事,就比如传教。

他在南洋每到一地,就在当地建穆教寺庙,扶持当地的穆教势力,对于传教事业非常热衷。

还有大明在马六甲设立的旧港宣慰司,第一任宣慰使的任命,也是个值得研究的东西。

当时马六甲有两股广东人,其中来自广东潮汕的汉人陈祖义,被定义成海盗,而郑和是靠苏门答腊岛上另一股汉人移民的领袖提供的情报,把陈祖义干掉的,这个人是同样来自广东的施进卿,也是旧港宣慰司的第一任宣慰使,而施进卿恰好跟郑和一样,是个穆教教徒。

陈祖义究竟是不是海盗,而郑和有没有因为施进卿是教友的缘故,故意偏袒施进卿,你敢说这里面没有一点关系吗?

反正不管怎么说,东南亚诸国的绿化进程,郑和绝对占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就凭郑和后续几次下西洋的时候,利用出公差的机会,跑去中东朝圣便可以确定。

而如果中国想要控制南洋,当然要传播儒家教化,如果让鲁锦来主导南洋的开发和大航海,他是肯定不会纵容穆教这种东西,在中国周边大肆扩张的。

尤其是元末这个时间段,还有一个著名事件,福建的亦思巴奚兵乱,一个堪比清朝陕甘茴乱的东西,鲁锦可是至今记忆犹新。

简单来说,福建的亦思巴奚兵,性质就跟朱亮祖、陈野先组织的民兵团练差不多,组建的本意是帮着元朝镇压起义军用的,但比较特殊的是,这个亦思巴奚军,都是由色目人组成,尤其是福建的浦氏,这帮人一旦有了兵权,后果可想而知

在这整个事件当中,关系非常复杂,里面有色目民团和汉人起义军之间的斗争,有元廷中枢,皇帝和太子之间的权力斗争影响,还有福建当地的民族仇恨斗争,各种条件混合在一起,最终酿成了一场持续十年的大型军阀混战。

在兵乱事件中,这帮色目民团亦思巴奚军,大肆屠杀福建汉民,甚至还想在福建成立一个国中之国,想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一个穆教国家,简直离谱。

这场大混战的结局是,福建当地的汉人军阀陈友定取得了最终胜利,把这些色目人屠了个干净,等陈友定平定了福建之后,朱元璋才派兵过来进攻福建,最终陈友定不敌明军,明军占领整个福建。

相当于朱元璋捡了个大便宜,明军占领福建的时候,福建的色目人差不多都已经死干净了。

而在这个时空,鲁锦的进兵速度比原历史的老朱进展快了太多,福建的亦思巴奚兵乱现在都还没开始呢,这样鲁锦就没便宜可捡了,恐怕这个时空还得他亲自动手才行。

此时的福建,可谓一个xx博物馆,穆教、耶教、印度教、犹大教,黑人、波斯人,色目人,五花八门,什么牛鬼蛇神都有,只有你叫不出名字的,没有福建找不到的,不好好打扫一遍是肯定不行的!

鲁锦把方明善和方鸣谦留下,还让汪大渊给他们讲南洋的见闻,还仔细读了他写的那本《岛夷志略》,了解南洋和天竺波斯等地的风土人情,同时两人又和汪大渊一起,跟着鲁锦学习天文和地理知识,这才知道了日心说,恒星、行星和卫星的关系,南北极,赤道,磁偏角,经纬度,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季风和地中海气候,洋流、行星风等知识。

这段学习经历,也让两人大开眼界,之前鲁锦让白广泰给方国珍捎过一封信,鲁锦在信里说四极海图烂熟于心,让方国珍别跑了,跑的再远他也能抓回来,原来他还真不是吹的。

从此,两人也对鲁锦更加敬畏,觉得这位大帅深不可测

与此同时,帅府这段时间研究出来的政令,也分批次下发了出去,第一批下发的是关于军队抚恤和赏赐的通知,以及征求士卒意见,钱是自己领还是寄回家,并通知各地驻军,不许擅自离营,要提高警惕,随时准备配合当地官府维护治安稳定。

民政方面,要求新附之地的各地官府尽快到任,完成新老交接后,开始编户齐民,丈量田亩,更换地契,人手不足的,可从原当地情报系统调任。

等这一阶段的行动完成,把浙东各地的官府人手都理顺的时候,时间也已经到了正月月底。

见军政两套班子都做好了准备,至正十三年二月初二的时候,关于阶梯收税和军队改编的命令才正式下发通知,消息一出,顿时在浙东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首先是军队里的反应,朱寿和张温的两个禁卫师,打完浙东战役后,就已经重新集结,目前分别驻守在杭州和嘉兴,作为机动主力,既可随时镇压浙东可能发生的民变,也可走太湖的水路,快速机动回到建康保卫帅府。

驻守在杭州的禁卫一师这里,军队系统是最先收到阶梯税命令的,让他们提高警惕,准备应对民变。

而当他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杭州大营里最郁闷的,大概就要数禁卫一师的先登团指挥使朱重八了。

因为他之前刚入伍的时候,鲁锦给他分过五十亩地,后来活捉纳哈出的时候,鲁锦又给他赏了三百亩田,这一下他就有了350亩地,按最新的阶梯税率,他处在第五等,三百到五百亩的六税一,要交16.6%的田赋,再加上徭役和人头税这些,总计能到20%。

这个税就比较离谱了,朱重八有些想不通。

但你要说鲁锦是在针对他吧,那倒也不是,这政令可是通发各地的,凡是圣武军的地盘都按这个标准收税。

尤其是这次东征之后,鲁锦给的赏赐额度也很高,即便是普通士卒也有一石米,二十斤盐,一匹布,外加价值二十两银子的盐铁券,据说可以到各镇的供销社买到盐铁,只要能换来实打实的盐铁,那就肯定是值钱的,因此士卒们对这个盐铁券倒是有信心。而朱重八属于先登团的指挥使,是立过先登之功的,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额外赏赐500圆盐铁券,这可是很大的一笔收入。

之前打当涂,活捉纳哈出时,鲁锦就已经赏过他三百两银子,他自己留了二十两,剩下的280两都分给同班的那几个兄弟,毕竟要是没这几个人帮忙,他也别想活捉纳哈出,老朱在为人处事这一块还是很厉害的,要不然他历史上也不会那么快出头。

原历史上的记载便是,冲锋陷阵第一个,得了赏赐就分给同袍和手下,抢到了缴获又第一个上交,如此一来,朱重八才在义军中快速出头,得了郭子兴的赏识。

他虽只剩二十两银子,但平时在军中吃住,这笔钱也用不上,于是就一直留着,这次一共又发了520圆,他就到训导官那里申请全领了,反正现在还没成家,就他一个光棍汉,想寄回家都没个地方。

也正是因为鲁锦赏赐如此丰厚,他就是想埋怨也埋怨不起来,大帅赏赐那么多,只是多收几斗粮食的税而已,自己就心生怨愤,那也太忘恩负义了。

朱重八一个人在军营里溜达,脑子里想着赋税的事,却听到先登团的其他士卒也在讨论赋税,不过却是嘻嘻哈哈,当乐子看的心态。

先登团作为每次攻城的主攻部队,立功和阵亡伤残的比较多,不过他们的赏赐也是最多的,比普通士卒多出几十上百倍,因此即便有些士卒伤残阵亡了,其他人也从不埋怨。

说句不好听的,就元末这年头,死一个人还能换两头牛,给家里挣来几百两银子,几十匹棉布丝绢,上哪去找这么好的事,要不是他们给鲁锦当兵,恐怕就是活一辈子也见不到这么多的钱。

而这些士卒大多都是穷苦之辈,基本都只有五十亩地,还是投军的时候鲁锦刚分给他们的,所以他们见到这个阶梯税额之后,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相反,给大地主收更多的税,他们反而有一种仇富式的幸灾乐祸。

毕竟他们大多数人本就是佃农出身,多少都受过地主的压迫,现在能见到地主吃瘪,他们当然高兴。

朱重八从旁边路过,正好听到几个士卒凑在一起说这个事。

其中一个班长说道,“你们还是没看明白,谁说那些大户一定要交重税的,这税是按九等户来收,九等户又是按田亩多寡来划定的,那大户们只要把名下的田亩分给自己儿孙,把每个户头上的田亩变少了,不就能少交税了吗。”

周围几个士卒张了张嘴,这才反应过来,顿时又吐槽道,“这倒是便宜他们了,可是也不对啊,大帅这么收税,究竟是图啥呢?”

那班长又说道,“图啥?不知道,可能是为了增加户籍,好多收点税吧?”

这时副班长也插嘴道,“你说的不对,要只是为了多征税,那直接别让他们分户,直接收重税,不是能收的更多?”

开始那名班长闻言顿时抓了抓头发,也想不明白,“这个咱就不知道了,这是大帅和帅府那些先生们想的事,咱们哪懂这些,反正大帅特意这么收,肯定是有道理的。”

朱重八听到这些讨论,似乎也明白了鲁锦的用意,鲁锦针对的是那些土地多的大户,目的不是为了多收税,而是为了让他们多分户籍,他朱重八只是被鲁锦这条政策误伤的。

可是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呢?或者说,让那些土地多的大户,多分家,多分地,对鲁锦有什么好处?

朱重八是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他以前当和尚,去讨饭,没想过这些,可如今他贵为伯爵,又是中级军官,慢慢的也开始接触军政事务,有些事情就不能像以前那样稀里糊涂的混过去了,他想把这个事弄清楚。

正在此时,他目光扫过那些士卒,又见到有个先登团的连长,在讨论这次整编的事,听说要再扩编几个禁卫师,那要是按以前的扩编方法,他们这些基层军官都有机会调到新编部队再升一两级。

朱重八听到这个事情,突然想到了军中的许多将领,比如朱亮祖,郭子兴,这些人本来也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大户,乱世一起,随便卖点家产就能拉出几千大军,这元朝的朝廷也管不住这些军头子。

鲁锦会不会是担心有豪强造反,所以才逼着他们分家析产?嗯,倒是很有这个可能

“重八哥。”

正在他这么想着,先登团的两个千户营官,朱重八以前的同班战友,钱晖和魏嘉也凑了过来,见到他一副皱眉思索的模样,魏嘉当即问道,“咋了咱的朱伯爷,你这又是立功又是受赏的,还有啥能让你愁眉不展的,是不是有啥小道消息,这次扩军你没升官?”

朱重八摇了摇头,“不是这事。”

“让俺猜猜,该不会是为了那赋税吧?我说你为这事发愁就多余,你把地分给你儿子不就行了吗。”旁边的钱晖顿时猜测道。

朱重八却吐槽道,“咱这现在不是还没成亲吗,那儿子分田之前,这可怎么办?”

钱晖当即又道,“生儿子之前,你不也一直在军中为将吗,怎么,咱们堂堂丹阳伯,今后还打算自己下田插秧是怎么着?

“你就算回去成亲,也肯定是招佃户耕种啊,打了粮食你跟佃户五五分,再拿两成交赋税,还剩三成呢,你当老爷啥也不干就能白得三成,这还不好?

“再说你可是伯爷,将来定然还有别的赏赐,你还真指望那三百亩地吃饭啊?”

朱重八一听也乐了,顿时陪笑道,“那倒也不至于,只是咱投军之后,大帅给咱分了田,周通又把妹子许给了咱,咱还得了爵位,打那之后,咱就有个念想。

“你说咱这么苦,咱一大家子死的就剩咱一个,咱肯定要把香火传下去,大帅给咱这么多赏赐,咱一直都没花,就等着将来平定了天下,咱就用这些赏钱回家置办几千亩地,弄个庄子,再建个三进的大院,咱也当个大地主,生一堆娃,给咱老朱家传宗接代,开枝散叶,把咱这用命挣来的爵位,也给他一直传下去。

“这样咱也算是光宗耀祖,对得起死去的爹娘和兄长了,等咱死的时候,咱也就能闭眼了。

“可是现在,大帅弄了这么个税法,地越多税越重,咱仔细算过,按这个税法,地要是超过一千亩,那就极不合算了,就算招佃耕种,刨去佃农的,再刨去赋税,根本就剩不下多少,大帅这法子摆明了就是不让咱们多置办土地,咱这念想也就落空了。

“你们说,不让咱们置办土地,那咱们拿了那么多赏赐,将来还能干点什么,把这家业传下去?”

钱晖和魏嘉闻言顿时面面相觑,没想到朱重八想的居然是怎么理财传家

不过这倒确实是个问题,他们俩以前也没想过,都是穷苦人家的子弟,没什么大见识,即便现在当了军官,这眼界也还是没跟上,你让他们出主意怎么打仗,或许他们能说上几句,但你问他们怎么持家理财,这可真难住他们了。

两人顿时也跟朱重八一起抓耳挠腮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