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今时往事
在四月份的一个下午,李恪来到了上林苑地区,在距离上林苑十二书院不远的地方,大概十里处,一座新的新学堂正在拔地而起。
这座学堂与那十二书院有差别的地方在于,他在养殖地面多了牛舍,猪舍和羊舍,还有就是耕种面积,也开始大大增加。
此外,在专业方面,文学专业成了选修,而数学与格物成了必修,更是多了许多工匠作坊,木匠,铁匠,石匠等等不少。
总之,这是一个综合性学堂。
至于这间学堂的院长,自然就是李恪本人,李恪亲自为这件学堂的院长,教授这些学堂内学子的教师,李恪并没有做出决定,数学,格物方面的大师,大唐仍然右,这是肯定的。
但是他们并没有时间前来教学,因为他们都已经被请走了,所以无奈的李恪,只能想出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让这些学生们自行讨论学习,至于讨论学习内容,由李恪提出,让他们自行破解。
大唐格物局和大唐工程局,这两个部门,李恪是一定要把他们给填满的。
为了的工业革命,就完全靠他们了。
“这学堂建造的怎么样了?”李恪问道。
一位老匠行礼过后说道:“禀圣人,学堂建造还算顺利,预计六月份末尾时就可以全部建造好,之后就可以住人了。”
“嗯,好,继续吧。”李恪说道。
之后李恪又转了一圈十二书院,在这是二书院里,李恪下达了一项指令,是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交末尾淘汰制,每学期,排名末尾后十名的学生,将进行留级惩罚。
这种末位淘汰制,李恪也不知道有没有用,因为被留级的学生,在第二学期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不会在第二学期考到后十名了。
这套学制,算是聊胜于无吧。
看着在里面学细的学生,李恪有些感慨,在刚开始时,李恪并没有打算让这些孩子为未来的工业革命做出决定性贡献,因为那时候他对于在有生之年实行工业革命的设想,是持有悲观态度的。
可是一但迈开第一步时,后面就好像是有人推着似的,让李恪有点停不下来,越走越快,政令颁布的也越来越多,从慢车道几乎是一路小跑的走进了快车道。
这让李恪有点发懵,他好像有点记起来,当初班师回朝的时候,李恪打算是先休养生息三年,在进行工业革命的起步。也就是嫘祖纺纱机的制定。
结果刚回来,就遇到了长江发大水,将流域给掩成了一片泽国,救灾官员空缺实在是太紧,为加紧救灾,李恪就开始了管制改革这一套,先是让太学生去当那些外流小吏,去当从九品下的官职,然后再是让通过府试的学子也去救灾,就这样,才勉强堵住了救灾官员的缺口问题。
因为事情的快速实施,让李恪一下子就尝到了甜头,之后他又是直接对外流官吏进行管制改革,让通过县试的县学生去参加外流小吏的任职,让外流小吏也可以坐上有品级的官员。
当然,这些一切都是有代价的,分了外流小吏的饼,从入学方面,又给他们吃了一大口,总体而言,增加了识字官吏的比重。
之后为了防止小吏在当地实行子继父业状况,他们又把持了地方基层,李恪又实行了州府调换任职,就是同一州府的小吏,不能在本地进行任职,必须要在外面任职。
尝到了这样的甜头后,李恪就让刘安国去开海,也就是去南洋探索新的岛屿。
新的岛屿问题,刘安国办的也快,半年的时间就发现了马六甲海峡,而且发现了南洋的一大群群岛。
这直接让李恪让船舶司大放开海便利。
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顺利。
还有就是孤孩问题,李恪确实是做了有孤孩朝他招手的梦,所以就开始整个京畿道大索那些青皮流氓,收拢弱势孤孩。
给他们请名师,办学堂,给他们编定教程,等等。
这里面,请名师李恪是有些后悔的,因为这半年下来,李恪发现这名师效应好像并不怎么有效,白请了。
因为他这十二书院并不是对外大肆招收,只是招收那些孤孩罢了,而且李恪起初,并没有打算让这些孤孩挑多少担子,只想着教他们多识一些字,然后会一些数学运算,会一些基本医术,免得到时候呗巫医给祸
害了,慢慢长大之后给他们发几十亩地,组团去人烟稀少的建立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