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话语是非

商籍待遇提升,本来就给他们多了一条可以谋生的活路,不怕一不小心因从事买卖被当了商籍人员充军,这个事情还真的发生过。

在隋末地方征军时,为了征炮灰,直接封锁了一座城市的集市,然后把在里面摆摊开铺的商贩全都当做商籍给征用了。

或者是乡野赶集的时候,直接封了赶集场所,把那些从家里带土特产来集市贩卖的农户,直接当商籍抓走,你辩论说自己是农籍,可是对方直接说你从事商贾买卖,就是商籍,再多说一句,那就是一顿鞭子或者是把你绑在柱子上不让你吃饭。

但李恪为了商业发展,直接把把商贾当炮灰这种法律规定给废了,并且张榜成白话文告示,贴在大唐的每个十里亭中,张榜三年。

所以现如今乡野之间的商贸也变得络绎不绝,那些土地贫瘠的地方,也开始组团经商了。

当然了,也包括那些地主。

现在大唐要开放的就是工籍了,工籍的开放,又会解放一大批的生产力,当农、工、商三籍的地位相差无几时,这三籍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

况且第一次工业革命现在已经开始了,提前解放这三籍的劳动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当然了,对于这种情况,对于协同李恪管理大唐的士大夫阶层,自然是极为不满的,他们在朝堂上不敢直接怼李恪,但是一直在说什么孔孟之道,说什么战国时期的齐国商贾之害,减削商贾政策本来就已经是不对了,现在还要给那些工匠以同品阶待遇,这可就太过分了。

当然了,这些官员的抗议,李恪并没有当做一回事,因为他知道这群官吏的底线,李恪这次并没有碰到这群官吏的实际底线,同品阶待遇,连个官名都没有,比以前的那些遇到受宠的直接给个什么爵位官职之类的,李恪给那些工匠的仅仅只是待遇问题。

而且一点权力都没有。

以前对于那些受宠的人员,有名有待遇,还时不时的有实权,现在的这些,仅仅只是同待遇问题,离他们的地线还差的远。

甚至比之前的官吏制度改革,这类触碰的底线都不如。

官吏制度动的是底层官员的大饼,这些高层级官员并不认为这是威胁,毕竟在这个封建制度下,从底层官员到中层官员之间,为官能力仅仅只是升官的一个指标,并不是绝对性的

中层以上,也就是六品官员以上,在官员这个圈子里,才真正算得上士这一阶层。

然后从正七品上到从九品下,这十二个等级,对于平民来说是士大夫阶层,但是在官员圈子里,依旧是是民。

是民当官这一类人中,九成以上会待在这一阶层的存在。

没有一点外部条件,或者是朝廷上有人的话,也就止步于此了。

当一辈子的下县县官,或者是中县上县县丞之类的。

一点晋升的希望都没有。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管理制度改革,也没有触碰朝堂上这些核心官员的利益,动的只是最下层官员的利益。

现如今的工籍赏官旨意,朝廷官员全部反对的情况,也仅仅只是发一发牢骚,当了,大唐圣人受不了留中不发是话就更好了。

就算发出去了,把选拔能工巧匠的权利交给这些大臣也可以,有他们按照他们的认知评价来对能工巧匠,格物大家这几个字做一个规范。

让他们变成儒家思想下的能工巧匠,而不是格物思想下的能工巧匠。

当然了,对于这种什么思想下的事情,这些官员对商贾的影响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现如今的这些商贾,把官员大儒们的一些肯定评价当做是金科玉律,就算官员大儒骂他们满身铜臭他们也依旧是笑眯眯的,希望在满身铜臭后面,得到一顶点肯定的评价,这样他们就有了进入士这一阶层的文化底蕴。

看看,掌握了话语权的集体,就是这么占据优势,你骂他他还认为你骂的对。

对此,李恪是极为作呕的,但是李恪也没办法干预,就随他们去吧。

反正以后愿打一个愿挨。

但是对于匠籍这一阶层,李恪是不会听之任之的,必须得是格物的思想,除此之外,其它什么思想都不行,这是李恪对于这次工匠籍改革的底线,对此,李恪直接抢先在大唐日报发表了他的底线,让大唐的所有阶层,看看大唐圣人对于匠籍人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