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安南来报

已是十月下旬,天气渐渐转凉,喧嚣不已的京师也终是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随着时间的流逝,无论是南京魏国公府的轰然倒塌;还是两淮盐商的\"血流成河\";亦或者定国公府的\"畏惧自缢\",都已然从京师百姓茶余饭后的闲谈中消失。

而兢兢业业多时的朝臣们也开始着手准备规划来年的事宜,尤其是兵部和户部这两个衙门,因要筹措九边将士的军饷,更是忙的焦头烂额。

但就在昨日傍晚,随着一则自云南方向八百里加急传回的奏本,兵部衙门上上下下皆是如临大敌,杂乱的讨论声足足持续到后半夜。

而仅仅两三个时辰过后,天光尚未完全大亮,兵部尚书王在晋便是盯着有些血红的双眼,在周遭百姓敬畏的眼神中于皇城外等候,神情显得彷徨不安。

...

...

\"如此说来,这莫氏才是我朝册封的安南国王?\"

肃穆的乾清宫暖阁中,身着常服的朱由校缓缓将手中奏本搁置,颇为严肃的朝着眼前的朝臣们询问道。

他没有料到,这曾经长期作为中原王朝附属国的\"安南\"眼下也面临着内忧外患,其国主莫氏甚至想到了向大明求援。

\"回禀陛下,世宗皇帝曾于嘉靖十五年,下诏册封莫朝开国之君莫登庸为安南都统使,允其世袭罔替。\"

彼此对视了一眼过后,执掌礼部的何宗彦缓缓起身,朝着案牍后的朱由校回禀道,并言简意赅的介绍了有关于\"莫朝\"的基本情况。

约莫在秦汉时期,偏于一隅的\"百越地区\"便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之中,而后南海尉赵佗虽是自立为南越武王,但依旧承认\"臣属\"于中原王朝。

此后千余年的时间里,\"百越\"当地的百姓们虽是多次试图推翻中原王朝的统治,但均以失败告终,隋炀帝甚至还曾派遣大军荡平\"百越\"地区的割据政权,重新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强调中原王朝对此地的统治正朔。

不过随着唐王朝势弱,在各地拥兵自重的节度使们纷纷展露野心,试图角逐天子之位,而彼时担任静海军节度使的刘?便在统一岭南之后登基称帝,并将彼时已经有了\"安南\"之称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纳入了南汉的疆域。

但因为南汉官员对安南当地百姓采取高压统治,安南本地贵族吴权很快便揭竿起义,趁乱割据交州,自立为节度使。

自此,安南国便正式成为割据政权,与中原王朝彼此对峙。

而在本朝永乐年间,彼时安南王室绝嗣,各地拥兵自重的将校们纷纷起兵叛乱,战火甚至蔓延到了云南和广西等边境地区。

为了永远后患,也为了\"开疆扩土\",成祖朱棣遂派遣成国公朱能和英国公张辅为帅,会同西平侯沐晟讨伐安南。

在大明王师势如破竹的攻势下,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在安南各地拥兵自重的将校们便是望风而降,成祖也将安南国改为\"交趾布政司\",由中枢朝廷直接统治,并在当地设置驻军。

凭借着这\"灭国之功\",西平侯沐晟也顺利晋升为\"黔国公\"。

只是好景不长,因为朝廷在安南的驻军时常与当地的贵族们发生分歧,惹得不明真相的百姓们渐渐萌生了反抗之心,使得朝廷治理安南的成本越来越高。

为此,在彼时内阁首辅杨士奇的建议下,朝廷最终选择于\"交趾布政司\"撤军,默认了安南恢复之前的独立状态。

几年之后,军阀混战的安南趋于一统,其最终胜利者黎利登基称帝,开创黎朝,并在正统年间派遣大臣出使大明,接受大明册封为\"安南国王\"。

自此,黎氏便作为安南国合法的统治者而存在,足足传承了百余年时间,直到嘉靖年间的莫登庸篡权夺国。

\"既然莫氏乃是我朝册封的安南都统,这黎氏又是怎么回事?\"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之后,朱由校转而继续朝着眼前的重臣们询问,神色颇为耐人寻味。

这安南国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境内的\"占城稻\"号称一年三熟,亩产丰富,倘若大明能够趁其两虎相争之际,将安南重新收回,将会在极大程度上缓解大明\"缺粮\"的难题。

\"回禀陛下,这莫登庸本为黎朝权臣,彼时黎朝君主昏庸无道,不理朝政,莫登庸遂萌生不臣之心,并得以篡权夺国..\"

提及莫氏的\"安南都统\",暖阁内的朝臣神色愈发复杂,最终还是由内阁首辅方从哲起身解释,但声音仍是有些迟疑。

毕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衡量,这莫登庸的行径都是毫无争议的\"篡权\",朝廷理应不予承认,但碍于这莫登庸\"忠心耿耿\",不仅亲自到大明的疆域上递交国书,甚至还主动割让了安南与广西接壤的部分疆域,嘉靖皇帝方才一改最初的强硬态度,转而默许了莫登庸的所作所为,并予以册封为安南都统使。

\"但因这莫登庸得国不正,各地常有百姓号称黎氏宗室聚众起义,并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便得以与莫登庸的莫朝分庭抗礼。\"

\"故而如今的安南国,其实是莫朝和黎朝并存...\"

就在朱由校愣神的功夫,次辅刘一璟又起身补充了一句,终是将莫朝和黎朝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解释清楚。

\"首辅此言差矣,哪里是并存,分明是莫朝偏安一隅..\"轻咳了一声过后,兵部尚书王在晋便缓缓起身,面无表情的反驳道。

此话一出,暖阁中朝臣的脸色均是难看起来,毕竟这莫朝的君主不管怎么说,都是大明册封的\"安南都统使\",反观那卷土重来的黎朝则是一直对大明抱着敌对的态度,不仅始终未曾派遣使臣觐见,还时常派兵袭扰广西,云南等边境。

两相对比之下,作为\"天朝上国\"的大明,实在是有些脸面无光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