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9章 第一次案情分析
陆川巡视一下。
“张凯,你这边先说说尸体解剖的情况。”
张凯点点头拿着厚厚的尸检报告,向众人介绍尸检情况。“各位,经过昨晚的解剖和检验,我对三具尸体有了全面的了解。”他将报告中的关键内容展示在大屏幕上。
“先看郑海涛,致命伤集中在胸部,锐器直接破坏心脏和肺部,导致急性大失血死亡。从伤口深度和力度判断,凶手力量较大,且具备一定的解剖学知识,能够准确刺中要害部位。”张凯分析道。
陆川问道:“张法医,那伤口的角度能判断出凶手的身高和攻击姿势吗?”张凯推了推眼镜,回答道:“根据伤口角度,结合现场血迹分布,初步判断凶手身高在一米七五左右,攻击时与郑海涛呈面对面站立姿势,且手臂挥动有力,很可能是青壮年男性。”
接着,张凯介绍李丽娟的尸检情况:“李丽娟的致命伤在颈部和胸部。颈部颈动脉被切断,是导致其迅速死亡的主要原因。胸部伤口同样致命。从伤口情况来看,凶手手法残忍,连续攻击,不给受害者任何反抗机会。”
王帅提出疑问:“张法医,李丽娟身上有没有防御伤?”张凯点头:“有,她的双手手臂外侧有多处划伤,属于典型的防御伤,说明在遭受攻击时,她有过反抗动作,但因力量悬殊,未能逃脱。”
最后,张凯说到郑斌:“郑斌的情况较为特殊,致命伤在头部,遭受钝器重击。从颅骨骨折的形态和脑组织损伤程度判断,凶器很可能是类似棍棒的钝器。胸部的刺伤较浅,可能是凶手先进行头部攻击,再补了一刀。”
张辉问道:“张法医,那郑斌头部的伤是正面攻击还是背面攻击造成的?”张凯回答:“从骨折线的走向和脑组织损伤位置判断,应该是正面攻击,而且凶手力量极大,一下就造成了如此严重的损伤。”
通过张凯详细的尸检报告和分析,警员们对案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后续的调查工作提供了重要方向。陆川总结道:“根据尸检情况,我们要重点排查身高一米七五左右的青壮年男性,尤其要关注有犯罪前科、具备一定解剖学知识或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同时,加大对凶器的追查力度,”
“杨林,你这边说一下现场看擦的情况。”
会议室中众人的目光齐聚在杨林身上。他清了清嗓子,拿起手中的资料,开始汇报现场勘查的结果。
“各位,经过对案发现场的仔细勘查,我们在足迹和指纹方面有了重要发现。先来说说足迹。”杨林将现场足迹的照片投影到大屏幕上,“在案发现场,我们共发现了两组清晰的足迹。一组属于受害者,另一组极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留下的。”他指着屏幕上的足迹图象,继续说道:“嫌疑人的足迹尺码为 43码,根据足迹学的相关公式推算,嫌疑人身高大致在 1米 75到 1米 80之间,这与法医根据伤口角度推测出的凶手身高范围相契合。而且从足迹的深度和步幅来看,嫌疑人步伐稳健,步幅较大,每一步的距离在 75厘米左右,说明嫌疑人身体强壮,行动敏捷,很可能是青壮年男性。”
陆川微微点头,问道:“足迹的分布情况能看出嫌疑人在现场的行动轨迹吗?”
杨林回答道:“能。从足迹分布来看,嫌疑人最先出现在客厅窗户附近,窗台上有明显的攀爬痕迹和嫌疑人的足迹,这表明嫌疑人是从窗户潜入室内的。进入客厅后,嫌疑人的足迹与受害者的足迹有明显的交叉和打斗痕迹,在客厅中央有一处血迹喷射区域,对应着受害者郑海涛遭受致命伤的位置,嫌疑人的足迹在此处停留时间较长,且有明显的转身和移动迹象,说明这里发生过激烈的搏斗。”
“接着,嫌疑人的足迹延伸至卧室。在卧室里,足迹分布较为凌乱,同样有血迹和打斗痕迹,这与法医鉴定中李丽娟和郑斌遭受攻击的情况相符。最后,嫌疑人的足迹从卧室通向窗户,离开现场,整个行动轨迹清晰可辨。”
汇报完足迹情况,杨林接着说:“再来说说指纹。我们在现场采集到了多枚指纹,经过比对,排除了受害者和报案人的指纹后,发现了一组不明身份的指纹。这些指纹主要分布在凶器水果刀、客厅茶几以及窗户把手等关键位置。”
“在水果刀上,指纹分布在刀柄处,呈紧握状,指纹纹路清晰,说明嫌疑人在作案时用力握住凶器,这与法医鉴定中受害者伤口的深度和力度相呼应,进一步证实了凶手力量较大。在客厅茶几上,指纹分布在边缘位置,可能是嫌疑人在与受害者扭打过程中,手部支撑在茶几上留下的。而窗户把手上的指纹,表明嫌疑人在进出窗户时,手部接触过把手。”
张辉提问道:“这些指纹在数据库中有匹配结果吗?”
杨林遗憾地摇了摇头:“目前还没有,不过我们已经将指纹信息上传至全国指纹数据库,正在进行大规模比对,一旦有结果,会立即通知大家。”
随后,杨林开始汇报根据血迹喷射情况复原的犯罪现场。“根据现场血迹的喷射形态、分布范围以及血迹的干涸程度,我们对犯罪过程
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客厅,有一处大面积的喷射状血迹,呈扇形分布,这是典型的动脉出血喷射痕迹。结合受害者郑海涛的伤口位置,推测凶手用刀刺中郑海涛的胸部动脉后,血液在心脏泵血的压力下喷射而出。”
“血迹的高度和角度表明,郑海涛在遭受攻击时处于站立状态,凶手是从正面进行攻击的。而且在喷射状血迹周围,有一些甩溅状血迹,这是凶手在拔出凶器和挥动凶器过程中,血液随着凶器的运动轨迹甩溅到周围物体上形成的,与法医鉴定中凶手的攻击动作和伤口特征一致。”(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