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绝望的尼古拉二世
在日耳曼帝国忙着夺取日不落人的海外殖民地的时候,东欧平原上的战局,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了。
沙俄帝国虽然从日耳曼帝国这里购买了大量的飞机、坦克和装甲车,有力的增强了己方军队的实力。但遗憾的是,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发展,他们的优势不断的在战场上被消耗了。
这使得沙俄帝国的军队占据的优势越来越小。最终,布党不出意外的再度逆转了局势,获得了优势。
更为致命的是,这场内战已经打了好几年的时间了,沙俄帝国不仅没有剿灭布党,反而让布党不断的发展壮大了。
受战争的影响,很多沙俄帝国的城市被摧毁,打成废墟。无数的老百姓更是流离失所。大家对于战争,已经感到了深深的厌倦了。连带着,对于沙皇尼古拉二世也已经很是不满了。
再加上布党又非常擅于宣传,收买人心。
这也就使得越来越多的沙俄帝国的民众,认为布党才能够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才能够让沙俄帝国强大起来。很多人已经抛弃了尼古拉二世,转投布党的怀抱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尼古拉二世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小。军队也越打越少,土地更是越丢越多。
公元1720年4月,布党大军已经再度逼近了莫斯克了。
这一次,如果沙俄帝国再想不到办法的话,恐怕他们就很难守得住莫斯克了。一旦莫斯克陷落,整个沙俄帝国必将崩溃掉。
搞不好的话,沙俄帝国就彻底完蛋了。
布党将会成为这个有着辽阔国土的国度的新的主人。
莫斯克,皇宫,沙皇尼古拉二世召集了沙俄帝国的高层们,商议目前的局势。
只不过,这些沙俄帝国的高层们,一个个都垂头丧气,似乎对目前的局势非常的失望。
“先生们,我们的军队,连战连败。乱党控制的军队,已经再度逼近了莫斯克了。现在的帝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了。现在,我们该怎么办?才能够挽救我们的国家?”尼古拉二世问道。
“陛下,在过去两年多的战争当中,我们的部队损失非常的大。我们从日耳曼人那里购买的坦克、装甲车和飞机,要么在战场上损失掉了,要么就被乱党给俘虏了。可以说,已经损失殆尽了。部队的士气,也同样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使得我们的部队在战场上,抵抗不利。甚至于,有很多部队直接向乱党投降了。现在,我们能够控制的部队,也只有两百余万而已了。”陆军大臣苏克霍姆利诺夫将军垂头丧气。
对于沙俄帝国而言,当初有两个绝好的机会摆在他们面前,可以一举解决掉布党。
一个是同日耳曼帝国媾和之前,他们完全可以集结主力部队向彼得堡发起进攻,将布党消灭在摇篮当中。另外一个则是同日耳曼帝国媾和之后,从日耳曼帝国那里获得了大量被俘虏的部队。依托这些部队,沙俄帝国实力大涨,在战场上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但可惜的是,沙俄帝国简直是烂泥扶不上墙。或者说,布党的生命力太过于顽强了。以至于即便面对非常大的压力,布党也坚持了下来。并且,还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的发展壮大。以至于现在,布党已经在战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了,将沙俄帝国逼到了穷途末路的困境当中了。
尼古拉二世听了苏克霍姆利诺夫将军的话之后,脸色也变得非常的难看,他也万万没有料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局势就恶化到了这种地步。
要知道,他之前同样是意气风发,以为一定能够剿灭布党的。
这也让尼古拉二世非常的后悔。如果他早知道布党会对沙俄帝国构成这么大的威胁,会直接威胁到他的统治的话。当初就不应该放过布党,这简直就是对他们的纵容啊!
如果当初的尼古拉二世直接对布党采取最为严厉的处置方式的话。说不定,布党早就已经被剿灭了,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一切了。
但可惜的是,一切都已经晚了啊。
“沙皇陛下,现在布党已经势大了。他们控制的军队,多达四百万以上,足足是我们的两倍。如果我们再不想想办法,打败布党的话,我们恐怕就真的完蛋了!”尼古拉大公也同样显得很颓废。
作为沙俄帝国的总司令,他为了打败布党可谓是超碎了
心。
但遗憾的是,沙俄帝国的军队在战场上不断被击败。
敌人越来越强,自己的力量却越来越弱。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很难逆转局势了啊!
“先生们,大家还有什么好办法吗?”尼古拉二世问道。
他自然是非常不甘心的。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不愿意看到沙俄帝国的统治就这样被终结。
“陛下,布党发展太快了。单单是以我们自己的力量,已经很难打败他们了。想要逆转局势,打败布党的话,我们就必须要依托其他国家的支持。而目前能够帮助我们的国家,也只有日耳曼帝国了。如果日耳曼帝国能够出手帮助我们的话,打败布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外交大臣伊滋伏尔斯基说道。
“日耳曼人?他们会帮助我们吗?”尼古拉二世并不相信。
“不知道。但是,如果日耳曼人能够帮助我们,我们就还有救。如果日耳曼人不肯帮助我们的话。那么,我们恐怕就会真的完蛋了!”伊滋伏尔斯基说道。
尼古拉二世的眼中闪过一丝绝望,一丝羞愧。
尽管,他很不愿意低声下气的去向日耳曼帝国求救。但是,他更加不想看到自己的国家就这样被灭亡掉。
“伊滋伏尔斯基,你作为帝国特使,立刻前往柏霖,向日耳曼人求救吧。只要日耳曼人愿意对付布党,帝国可以全盘接受他们的条件!”尼古拉二世说道。
“是,陛下!”伊滋伏尔斯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