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神都洛阳!大明被动天子守国门!
天幕继续播放着下一个古都。
【其次是洛阳。】
【洛阳地处黄河与洛河交汇处。】
【东据虎牢关天险,西扼崤函古道。】
【是《尚书·禹贡》钦定的“天下之中”。】
【自夏商周三朝更迭,至武周王朝定鼎,这座城池承载了1500余年的都城史。】
【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跨度最长的古都。】
【洛阳的定都优势有哪些呢?】
【首先,它所处的河洛平原沃野千里,土地肥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的根基所在。】
【一个洛阳,就能养活极多的人口!】
【为帝国的首都直辖区,提供大量的赋税和人力。】
【相比长安,洛阳更大的优势在于交通。】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
【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时代,大运河宛如一条黄金水道,串联起了南北的经济脉络。】
【年漕运量最高达400万石!】
【这一庞大的运输量,保障了都城的物资供应。】
【唐代含嘉仓遗址出土的刻铭砖记载,仅一座仓窖便可储粮50万斤!】
【这足以证明洛阳,当时作为物资转运和储备中心的重要地位。】
【再看文化层面,洛阳的文化中枢地位也是无可撼动。】
【东汉时期,太学在洛阳蓬勃发展,成为了当时的文化教育中心。】
【白马寺作为佛教首传之地,见证了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的译经盛举。】
【北魏时期的洛阳,同样有着辉煌的建筑成就。】
【北魏永宁寺塔基遗址显示,这座木塔高达 147米,比应县木塔高出近三倍!堪称当时的建筑奇迹!】
【可惜的是,它毁于雷火,只留下遗址供后人凭吊。】
【然而,洛阳虽然有着诸多定都优势,但致命缺陷也很大!】
【洛阳处于四战之地,达则兼并天下,穷则八方来敌!】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缺陷多次给洛阳带来了灾难。】
【东汉末年,董卓为了躲避关东联军的进攻,焚毁洛阳,“二百里内无复孑遗”,昔日繁华的都城瞬间化为一片废墟,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永嘉之乱中,匈奴汉赵刘曜火烧洛阳,攻破城池,掳走晋帝。】
【史载“百官士庶死者三万余人”,洛阳再次遭受重创。】
【北宋司马光叹道:“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靖康之变后,这座千年帝都彻底退出历史中心舞台,只余金元两代短暂设为陪都。】
弹幕也在讨论着洛阳。
《神都洛阳!》
《洛阳城旁的老树根,像回忆般延伸,》
《洛阳可惜了,要是还是京城,洛阳老表本来可以躺着收租的。》
《兴盛的时候,洛阳四通八达;但是衰败的时候,洛阳四面受敌。》
《所以说洛阳适合王朝兴盛时期,交通便利统辖四方,王朝衰退洛阳就不行了,需要退守西安。》
《处中国以治万邦!我要是天子,我就在洛阳待了。》
《洛阳人:恁皇帝又来俺们这讨饭嘞。》
《西安作为都城基本都处于开疆扩土上升期,发展到了鼎盛就换洛阳,然后没多久就崩了哈哈。》
《只能说洛阳是越混越差,地级市了。》
而在汉朝。
刘彻深深的皱起了眉头。
洛阳城市会衰落,会从此退出首都的舞台,甚至城市被毁。
这都在刘彻的可以想象的范围之中。
毕竟天下没有不散之宴席。
长安会没落,洛阳自然也有可能会没落。
但是让刘彻在意的是。
天幕上竟然说一个匈奴人的政权。
竟然是杀进了中原?
攻破了后世王朝的首都洛阳。
这就让刘彻受不了了。
“怎么回事?这匈奴不仅没被打灭打服,甚至还反攻进了中原。”
“后世的这个晋朝,真就这么弱吗?”
“按理说,有资格在洛阳定都的王朝,不会太弱才对。”
“晋朝,他不会是华夏历史上最不堪的王朝吧?”
……
而在西晋。
司马炎已经满头大汗。
晋朝虽然是大一统王朝,但是在帝国的北部和西北地区,边患十分严重。
这一点司马炎自然是十分清楚的。
特别是西北方向的鲜卑和羌族,都闹的十分厉害。
差点让司马炎都想要放弃凉州地区了。
但是没想到向来还算相对比较低调的匈奴,竟然是成了大晋王朝的掘墓人?
“难道是刘渊?”
司马炎狐疑的目光看向远方,又不禁想起了之前自己和刘渊的几次交谈。
不得不说,
这刘渊的确是一个颇有才能的人,司马炎也对他十分的欣赏。
“一个有才能的匈奴人,难道是他?”
司马炎几乎立即就想命人去抓捕刘渊。
但是又担心此举会直接刺激匈奴人作乱。
毕竟现在西北羌人,鲜卑的麻烦还没彻底解决。
要是匈奴也闹起来了。
那整个晋朝的北方可就都乱了。
“从长计议,此事还得从长计议。”
天幕。
【第三是北京——这座从军事要塞,蜕变为帝国心脏的传奇都城。】
【北京的地理格局堪称天选之地。】
【它处于农业和畜牧业交界处。】
【横跨燕山山脉与华北平原过渡带,北倚群山之险,南控平川之利。】
【战国时称“蓟城“的这片土地,历经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三次蜕变。】
【最终在明清时期成为统御天下的政治中枢。】
【并且从鲜卑开始,特别在唐朝之后,北方的边患敌人主要的方向,也从西北换成了东北方向。】
【进一步提高了北京的军事价值。】
【于是曾经看上去偏僻,不适合大一统王朝定都的北京。】
【反倒成为唐朝之后,大一统王朝的不二之选。】
【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统一王朝后。】
【既需要控制广大的传统汉地,同时又得保持对北方老家的控制力,以及为万一局势不利寻求一条后路。】
【所以打造北京城,成为了必然。】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开白浮泉引水工程,让通惠河上形成“舳舻蔽水“的漕运奇观,积水潭码头年吞吐漕粮达百万石。】
【明成祖朱棣更是不惜血本,耗时14年营建紫禁城。】
【仅三大殿铺墁的金砖,就需苏州陆墓窑场窖藏阴干七年方能成型。】
【而作为军事重镇,其防御体系堪称古代军事工程的典范。】
【居庸关、古北口、山海关构筑起立体防线。】
【后勤补给则开创双线并进模式。】
【大运河与海运相辅相成。】
【但北京本身是出于边境之后的要塞。】
【可随着国力的衰退,北京不再是边境,而是变成了边境。】
【这时的大明北京,就非常的危险了。】
【本来天子镇守北京,天子镇国门。】
【结果硬生生的,被动变成了天子守国门。】
明朝。
朱元璋看到天幕上的北京。
特别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这次倒也没有生气。
而是认真的考虑着大明的迁都事宜。
“都说金陵王气足保万世。”
“但咱也明白,如果是刚建立的大明,自然定都南京没问题。”
“但现在,或许大明真就需要迁都北平,以防备蒙古、女真的狼子野心。”
其实朱元璋之前就考虑过迁都北平,增强对北方的控制力度,和对塞外的军事压制。
只是之前没有正式的提出。
现在看到天幕,自然是更为意动。
而一旁的太子朱标,自然也看出了父皇的想法。
他翻开一本书,看到上面的冷汗直流:“父皇,若迁都北平,每年四百万石漕粮过黄河险滩,沉船损耗怕要过半...“
朱元璋点了点头。
“要迁,也得等疏通运河才能迁。”
“此事从长计议。”
“不过对北平的进一步扩建,倒是可以提前动工。”
“有北平镇着,北方草原上乱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