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总结陈词
第242章 总结陈词
杨廷选几次欲言又止,想要驳斥对方。搜索:小说魂 本文免费阅读
但他还是皱眉忍了下来。
这沈彪虽然对大贤不敬,但到底还是因为在辩论的范畴中。
不能因为辩论而治他的罪吧?
不然岂不是文字为狱了?
但,虽不能因此治沈彪的罪,可他对沈彪的观感更加差了。
杨廷选的目光看向陈凡,想听听他到底用什么样的语言来驳斥沈彪这狂狷之辈。
陈凡微微一笑,摇了摇头道:
《易》云『利者,义之和也』?非也!孟子非绝利,乃绝『不以其道得之』之利。昔舜受尧禅,以天下为公,非私利也;夫子受宋、薛之馈,皆因『行道之需』。今子以『迂阔』讥孟子,岂不见战国诸侯争利而弑君亡国者乎?此正孟子『防祸于未然』之深意也!
都说『利益是万恶之源』,那如何解释《易经》中『利益是道义的和谐产物』?
并非如此!孟子并非否定所有利益,而是反对『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利益。
从前舜接受尧的禅让,以天下为公,并非图谋私利;孔子接受宋国、薛国的馈赠,是因『推行道义的需要』。
如今你用『迂腐』批评孟子,难道没看到战国诸侯争利导致弑君亡国的例子吗?这正是孟子『防患于未然』的深意!
到这里,辩论其实已经走完形式了。
没错,这个辩论,其实在张邦奇定下正方、反方时,就已经被杀死了。
义利之辨,已经是儒家千百年来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辩论题材之一,沈彪作为反方,能从大贤人品出发,拖延一二,这已经说明此人学有所成。
张邦奇笑着看向陈凡:“文瑞,你来总结一下【义利之辨】这个话题吧。”
儒家会讲,不会分出胜负,但让陈凡总结陈词,也就相当于分出了胜负。
沈彪脸上露出愤懑之色,显然输得并不是心甘情愿。
陈凡当然知道,这局胜之不武啊。
但对于义利之辨这个话题,他确实也是下过功夫,独立思考过的。
于是他点了点头道:“五经之首为《易》,易有八八六十四卦中的卦爻辞,以及上下系传等。”
“其中谈及【利】的地方有184处,而说【不利】的地方有28处。”
听陈凡说到这,在场所有人,包括杨廷选都有些微微诧异,杨廷选知道陈凡本经为《诗》,可没想到他竟然对《易》也有如此研究。
陈凡接着道:“不管利或不利,都不外以【利】作为中心在讨论。”
“《易》中最重要的四字宗旨就是……利用安身。所以《易》也讲利,而且告诉我们如何趋吉避凶,也就是如何求得有利于我。”
“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就是告诉我们,以积善的因可以得余庆的果,所以,积善是【利用安生】最有利的行为。”
如果说探讨孔孟思想的文化源头,那绝对离不开《易经》,所以说,假如孟子完全否定了“利”的价值,那么《易经》等华夏所有的传统文化,也就全都被孟子否定了。
可能吗?
绝不可能。
所以刚刚陈凡引用《易》来说明“利”这个字,其实就是反而站在反方沈彪的角度,来大谈“利”这个字。
沈彪谈利,那是用贬低大贤的办法来达成。
再反观陈凡,人家不搞人身攻击,人家就从《易》这本书“积善”这句话,就从佛家因果律的刁钻角度,阐述了“利”是人需要客观追求的。
这叫什么?
这就叫水平。
辩论从来不是刻意的打压一方、贬低一方、菲薄一方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真正的辩论是立意高远,正说反说,我都能说得你心悦诚服。
此刻的陈凡就做到了这点,现场所有人都微微蹙眉,思考着陈凡话里的意思。
可陈凡的“总结陈词”还没有结束,并没有给众人太多思考的时间。
“韩非有云:舆人欲人富贵,棺人欲人死丧。人不贵则舆不用,人不死则棺不买。非有人贼,利在其中。”
棺材店老板希望别人死去,4s店的人希望别人发大财。
这并不是人心好坏,也不是棺材店老板不义。
两种不同的心理,不过是为了自己生意好,能多赚点钱。
这是生意人的本份。
“韩非子的这句话,其实是给【利】字下了一个定义: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事,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中,能够产生【利用安身】的结果,那么它就具有【利用安身】的价值。”
“也就是在当用、该用、要用、可用、适用、值得用的条件下,那么对这人、这物伙这事来说,就构成了价值,也就是对这人、这事、这物的【利】啊!”
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陈凡又道:“第二,《易》中卜筮方面所显示的,可以归纳为吉、凶、悔、吝四种现象。”
“实际上就只有吉凶两端,吉是好的,凶是很坏,而悔是烦恼,吝是困难。”
“简单来说,悔、吝乃是小凶。”
“天下人、事、物都不外乎吉凶两端。”
“吉凶是怎么来的?《易经·系传》上说,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
凡是一动,就会发生吉或者凶,或者悔,或者吝这四种结果之一。
“从此可见,利和不利之间的区别,须是要从动、用之间而分。”
陈凡说到这,自己脑海中的思绪,也随着即兴演讲,被强行梳理的更加清晰。
这就好像小学生做数学题,做出来或许很容易,但你要让他能把自己的做题思路讲出来,这就很难。
陈凡被赶鸭子上架,将自己脑海中一直在考虑的东西,通过给众人讲解,这不仅是一个讲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
说到这,他脑海中突然意识到,所谓的“义利之辨”究竟是什么了。
“孟子对梁惠王说的仁义,这是大利。”
“因为在那个年代,国与国之间都是在互相征伐的动乱之中,”
“如果有一个国家,真的以仁义作为治国的国策,运用在内政外交上,那么最后的胜利,就必定属于这个行仁义的国家。”
这看起来是一段套话、废话,但陈凡真得只是在说些“迂阔”之言吗?
听不懂的人撅起嘴巴,觉得陈凡前面说得好像还挺有点那个意思,但最后却大失水准。
但听懂的人就不一样了。
杨廷选若有所思,片刻后点头恍然道:“《桓谭新论》有言:三皇以道治,五帝以德化,三王由仁义,五霸用权智。终究还是每况愈下啊。”
张邦奇也是点了点头,抚须道:“《长短经》有云,三代之亡,非法亡也,御法者非其人矣。”
众生茫然,完全不明白,刚刚明明讨论的是“义利之辨”,这两人怎么又说到三皇五帝和礼的事情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