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义利之辨

第240章 义利之辨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这段话出自《史记·魏世家》,说的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搜索: 拉小书网 本文免费阅读

这一段说的是梁国兵败国破,国都都吓得迁到了大梁,迁都大梁以后,梁惠王心情恶劣无比,但他却并没有躺平,而是力图振奋,用“卑礼”和“厚币”邀请各国的贤人当他的顾问。

例如驺衍、淳于髡(音:坤)、孟子都因此被邀请到了魏国。

梁惠王很坦率地告诉这些人,我现在心情不好,国家的处境也很尴尬,多年来打了三次败仗,儿子太子申都被齐国俘虏了,我的得力上将也战死了。

现如今国家被我搞得十分空虚残破,我实在愧对祖宗和国人

说到这,他看向孟子问道:“老先生,你不辞千里辛苦来到敝国,实在是我们的荣幸,不知你有什么办法为我国谋取利益呢?”

张邦奇的考题就是梁惠王问得这句话。

可是杨廷选为什么从这个考题就能发现,张邦奇绝不是普通的例监?

这是因为司马迁写《史记》水平实在是太高了。

如果不仔细、再三地读完《史记》,并且细心揣摩,往往很多历史哲学的重点被他的手法瞒了去,从而搞不清司马迁写书的微言重点之所在。

其实记载梁惠王跟孟子见面,《史记》是记载在《孟子列传》中的,这个传中记载着孟子的政治观点……即主张传统的王道精神,既不愿将当时的侵略吞并的不义之战,也不远只讲霸术。

所以当然跟梁惠王谈不拢。

孟子的列传,司马迁相当于给孟子拍了张证件照、大头照。

可到了《魏世家》讲梁惠王,司马迁就开始给孟子画“侧写”了。

那么老例监出得这个题目,为什么水平很高呢?

因为这阐述了孟子思想中,一个最重要的东西——《义利之辨》。

这本来是从大头照里出题目才对,老帮菜却从侧写里找了句话来考陈凡和沈彪,这就是出题的水平。

而往往看一个人出题的水平就能看出此人肚子里到底有没有货了。

说张邦奇题目出得有水平,还有第二个原因。

你沈彪刚刚不是说自己在外面做生意嘛?

自己说他因为生意耽误了学业。

所以,我给你出的这题《义利之辨》,你自己来辩一辩,到底是小利重要,还是长期的利益,也就是“道”更加重要。

辩论赛开始。

其实华夏古代书院、官学向来有辩论的传统。

比如最有名的,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书院围绕“教人之法”展开辩论,双方争论“格物致知”与“发明本心”的优劣,历时三天,史称“千古一辩”。

还有辛弃疾和陈亮在鹅湖书院讨论抗金复国策略,以诗词唱和表达观点,被成为“第二次鹅湖之会”。

这次陈凡和沈彪两人开展的辩论,在官学中非常常见,也是“会讲”的一种。

会讲之前,要由主持会讲之人决定双方到底谁是正方,谁是反方。

杨廷选是场中“大佬”,自然他是主持。

那反方是谁,已经板上钉钉了。

“文瑞,你是正方,沈彪,你作为反方。”

张邦奇撇了撇嘴,这个县令,还真是跟陈文瑞好到穿一条裤子,不知道的还以为两人有什么超越友谊的感情呢。

沈彪脸上一黑,但杨廷选的话就是最终决定,不好反驳。

再说了,他也不用反驳,四书中他《孟子》学得最好,虽然这题考得是《史记》,实则还是两人对《孟子》的理解。

想到这,反方先开口:

「孟轲之论,高悬仁义而蔽于实情!太史公言其『阔于事情』,诚哉斯言!当此列国兼并之际,若空谈『制挺挞秦楚』,而不务耕战富兵,岂非误国?《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无恒产,焉有恒心?若如孟子拒言利,则『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仁政安在?」

沈彪话音刚落,就连陈凡和杨廷选都诧异地看向对方。

回答的太棒了。对方用《孟子》、《史记》

和《管子》三本书中的话来证明,在战国时期,孟子的话就是空中楼阁,根本不可能实现。

对方炼句、用典、立论都是超绝无比,其人确实是个读书的料子。

这下子,所有人的目光全都转向陈凡,想看看他会如何立论。

「夫圣贤垂训,首重义利之辨。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盖天下大义,本乎人心之善端。若君臣、父子皆以利交,则上下交征而国危矣!昔者商纣暴虐,诸侯争利,终致鼎革;周室行仁政,制民之产,使『仰事俯畜,乐岁终身饱』,此乃义利双成之明证!故曰:『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苟舍仁义而逐利,与禽兽何异?」

太精彩了,太精彩了。

可以说双方的立论都太精彩了,可谓是针尖对麦芒。

陈凡的立论,可以说,很多都是引自《孟子》,对于经义的理解,他丝毫不逊色于一个县学六年的廪生。

“难怪此人能得案首。”

“是啊,这几句大贤之言,作为立论,实在太过高妙。”

“唉,那沈彪也是倒霉,反方当然是吃亏的。”

……

双方立论结束,现在到了反驳对方的阶段。

这一次依然是沈彪先驳:

「且孟子言行相悖!其游说诸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岂非自享其利?又谓『非其道,一箪食不可受』,然受宋、薛之金,托辞『行道之需』,实与货殖何异?焦循曰:『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治国当顺民欲,岂可强以虚名束之!」

此言一出,在场所有人全都哗然一片。

虽然在辩论中,因为辩论双方必须要有反派,所以对圣人之言的曲解,是用来战胜正方的手段,你能歪说的好,反而让人觉得你有些厉害的。

但游戏归游戏,在游戏中,你污蔑大贤,这却是不太好的。

沈彪直接说,孟子又是带着那么多仆人从者,带着车队,拿着宋国、薛国的钱,假装说是为了推行自己的“道”,实则全都揣自己口袋里去了。

假不假?

一帮生员不知道“假不假”,但知道这沈彪果然人如其名,说话实在是“彪呼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