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秉烛破迷幛者

第179章 秉烛破迷幛者

“何谓知言。”

对于这个时代来讲,这个题目是很难的。

为什么?

因为在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心中,圣贤那真的是圣贤,圣贤说的话,那就是礼,是万万不能越雷池一步的。

没有了“生活”,自然也就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来。

但这点对于穿越的陈凡来说,却很简单。

陈凡的那个年代,网络发达,各种“名师大儒”、“网红up主”,是人是鬼都能解释经典。

一票不明所以的,自诩为国学爱好者的人,往往将这些“半吊子”的话奉为圭臬,然后还要洋洋得意拿出去卖弄、显摆。

想到这些人,陈凡脑子里很快就知道应该怎么写这篇文章了。

这时候,试院内的书吏已经搬来了桌子,准备好了笔墨纸砚。

陈凡一边磨墨,一边细细打磨心里的文章,动作轻柔舒缓,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这是决定他未来人生命运的一次写作,平静的反而像是夜晚静思后,细细打磨白天构思的文章一般。

周良弼、薛梦桐等人神色紧张地看着陈凡。

今次,若是陈凡这篇文章作得不好,或者作的不能让刘汭满意,那他们也就有了“关节”对方的嫌疑。

虽然这种嫌疑不能让他们罢官夺职,但未来的前途必然也会因此蒙上一层阴影。

这时,陈凡已然舔墨开始动笔。

刘汭等人见状,纷纷走近了去看。

只见陈凡在纸上用馆阁体,一板一眼,细致写出此文破题——

知言者知其害,所以有功于圣人也。

能看透别人话中的本质,那就能知道这种谬言的危害,所以这种人是有功于圣人的。

一语中的。

陈凡这句话看似平平无奇,但实为“文眼”。

也就是后世小学生写作文常用的方法——提炼中心思想。

别小看这种方法,于小学生而言,提炼中心思想是有难度的。

对于八股文章来说,既然提炼中心思想,又要选择明破、暗破,又要注意换字,还要小心避讳,最后按照格式,一字不增、一字不漏炼化为句,且要通顺,这就需要水平了。

可刘汭看到这个开头,脸色依然冷峻,只是微微点头:“破题尚可,字还不错。”

听到这话,周围人倒吸一口凉气。

“这么精辟的破题,还只是尚可?这刘公果然严厉啊!!!”

陈凡当然听见了对方的评价,但心里也并不在意。

这老头,他说他的,自己写自己的,能把自己心里想得写出来,不管结果如何,无愧于心就好。

“夫害始于心及于政事如此,而人不知焉。使人皆知其害,而圣人之道著矣。”

……

此时的陈凡已经彻底沉浸在文章之中,丝毫感觉不到周围人发出的声音。

陈凡对于这篇文章应该怎么写,是有自己的观点的。

他的观点就是,如今很多人为了标新立异,故意曲解古代圣贤的意思。

而有些话其实很有迷惑性,导致很多不懂经义的人听了后觉得好像确实是这么一回事。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之前有个网红“专家”,曾经解读过庄子的“吾生也有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网红专家说:“庄子是在劝人躺平啊,反正都学不完,知识越多,人就越痛苦。”

这种读书无用论,一时间拥趸百万,很多人为他点赞,觉得他很牛逼,把先贤的话解释的通透无比。

这就是砖家,这就是现在很多人拥趸的流量明星。

这些人看书全凭臆想,说话不负责任。

对于这句话,郭象注云:“以有涯随无涯,明当止于性分之内”。

什么意思?

他的意思是,庄子想告诉大家的是,治学要量力而行。

而不是要大家“废学”。

彼辈截取半句,犹如断鹤续凫,使南华真人蒙尘。

还有个例子,孔子曾经说过“以德报怨”。

还是某网红,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是“被人打了左脸,要伸出右脸求合影!”这才是真

正的“圣人气度”。

一群傻子观众还在弹幕里大呼“通透”。

特么,这种人是听到一点圣人经义,就断章取义,引用后自觉牛逼吗?

殊不知《宪问》原文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种掐头去尾之术,堪比宋人隔裂《春秋》为“断烂朝报”。

陈凡想到这,心中不由一阵愤懑,落在纸上就变成了——

“一时皆喜为新论,而将来遂传为异书,一人倡而百家并起,其心亡其发不觉也;”

“学士多惊羡以为美谈,国家冻尊信以为要术,大纲失而凡事皆谬,其害甚其言愈炽也。”

有些人,说得都是些偏颇不正的话,明明偏激却好像言之有理。

我就知道他的心有阻滞蒙蔽,对一些事实视而不见;

有些人说了放肆的话,胡说八道好像说不完,我就知道他的心有所陷溺,不可救药了。

看完这一段,一直都在凝眉盯着陈凡的刘汭终于动容了。

他扶着胡须,神色依然凝重,但嘴唇却似乎正在抖动,周三近站得最为靠近刘汭,分明听见他在小声诵念“则甚矣,其自坏其心以坏及人心也,而人犹不知其害之生也……”

文章已经到了收尾的阶段,只见陈凡写道:“吾言岂可易乎?能好能恶,看今日必当诛其心,而大是大非,后代必有重吾言者。”

我说的难道还有错吗?

既然人心能喜欢也能憎恶,今天就一定要谴责那些说不正经话的人,他们的不纯的动机;

而论及大是大非,后世一定会有和我说同样话的人。

一言以毕,四座皆惊。

李翔听完后,满头满脸都是大汗。

他被人砍断小指,心中愤懑,遍寻仇人而不得,最后武断臆想出一个“敌人”——陈凡,将自己心中的委屈、怨毒和失落,一股脑仍在陈凡身上,认定了好像就是陈凡干得。

但……真的是陈凡干的吗?

“能好能恶,看今日必当诛其心。”李翔闭上了眼睛,眼泪从两颊滑落,前尘种种,自己错得太多,仇恨蒙蔽了自己的眼睛。

自己心中的圣人之言,也成了攻伐对方的武器。

刘汭感叹地转头对众人道:“知言之要,终在顾亭林所谓采铜于山,而非俾贩碎金。”

“或为往圣继绝学,此人当为秉烛破谜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