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历险记书生撰稿

第192章 权衡之道

第 192章 权衡之道

公元前349年(孝公十三年),秦国军威大振,内政稳固,变法成效显着。这一年春,秦军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击败韩国,收复失地,进一步扩大了秦国的疆域和影响力。

连日军报传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秦孝公嬴渠梁龙颜大悦,连日设宴庆功,朝野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与此同时,外交联姻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梓萱公主和楚国嬿筠姑娘相继入宫,为秦国的外交局势增添了新的筹码。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魏舒的宫殿内,形成斑驳的光影。魏舒伏案而坐,正专注于查看秦宫账本。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初入秦宫的少女,十三年的宫廷生活赋予了她独特的智慧与韬略。作为秦孝公最信任的妃子之一,她不仅掌管后宫事务,还参与国家政事,成为商鞅变法的坚定支持者。

"夫人。"身旁的宫女匆匆入内,轻声禀报,"听闻大王新迎了一位梓萱公主和楚国的嬿筠姑娘入宫,此刻正陪着她们在御花园漫步,赏赐不断,热闹得很。"

魏舒手中的笔微微一顿,目光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澜,旋即恢复镇定。她轻轻放下笔,仪态优雅地起身,语气平和地吩咐道:"去取我那套珍藏的蓝田玉首饰,随我去瞧瞧。"

宫女领命而去,不一会儿捧着精美的首饰盒回来。魏舒对着铜镜整理了一下衣冠,戴上那套闻名遐迩的蓝田玉首饰。玉光流转,更衬得她雍容华贵。

行至御花园外,远远便听见欢声笑语。转过回廊,只见嬴渠梁正与两位新人相谈甚欢。梓萱公主约莫十七八岁,面若桃花,气质高贵;楚国嬿筠则更为婉约,眉眼如画,举止优雅。两人皆是各国选出的佳丽,容貌出众。

"臣妾参见大王。"魏舒缓步上前,行礼道。

嬴渠梁见是魏舒,立刻笑道:"爱妃来得正好,这两位是新入宫的梓萱和嬿筠,你们认识一下。"

魏舒微笑着向两人点头致意:"久闻二位才貌双全,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这是寡人珍藏的蓝田玉首饰,今日特来相赠,聊表心意。"

梓萱和嬿筠显然没想到初次见面便收到如此贵重的礼物,连忙起身谢恩。梓萱直率道:"多谢夫人厚赐,传闻夫人不仅仪态超群,更是聪明过人,今日一见,果真如此。"

嬿筠则更为含蓄:"夫人赏赐之物,臣妾不敢轻受。只是初入秦宫,尚需夫人多加指点。"

魏舒轻抚嬿筠的手,柔声道:"无需多礼。咱们同在秦宫,便是一家人。日后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尽管来问我。"

嬴渠梁见三人相处融洽,甚是欣慰:"后宫和睦,国家才能安定。爱妃一向懂事,能帮朕照顾好梓萱和嬿筠,朕很是感激。"

魏舒微微一笑:"这是臣妾分内之事。"

正说话间,太子赢驷匆匆而来:"父王,商君求见,说是有要事相商。"

嬴渠梁神色一凛:"可是西山战事有变?"

赢驷摇头:"非也。是关于变法推进的事宜。"

嬴渠梁略作思考,对几位妃子道:"你们先行游赏,朕去见商君。"说罢,便随赢驷离去。

***

咸阳宫正殿内,商鞅正在等候。见嬴渠梁到来,他立即起身行礼:"臣见过陛下、太子殿下。"

嬴渠梁问道:"商君深夜求见,可是有什么紧急事务?"

商鞅表情严肃:"陛下,西山之战虽胜,但臣发现一个严重问题。我军伤亡虽少,但战后军中暗流涌动,似有不满。"

嬴渠梁皱眉:"军中不满?不应该啊。此战大胜,军功赏赐也很丰厚。"

商鞅解释道:"正是赏赐问题。经查,军功认定上出现偏差。有些将领虽然战功卓着,但因出身寒微,爵位提升有限;而有些出身名门的将领,功劳平平,却获得了过高奖赏。"

赢驷立刻明白了问题所在:"军功爵制虽已推行多年,但在执行上还有偏差。这与变法初衷相悖。"

商鞅点头:"正是如此。变法十三年,很多旧制已经改变,但人心习俗难改。若不及时纠正,将危及军心。"

嬴渠梁沉思片刻:"商君有何良策?"

商鞅提议:"臣建议重新审核此次战功,严格按军功标准评定,不论出身。同时,公开表彰几位出身寒微但战功卓着的将领,以正视听。"

赢驷补充道:"还应对那些徇私舞弊的官员严惩,以儆效尤。"

嬴渠梁当即拍板:"就依商君和太子之见。太子负责组织人手,重审军功;商君督导全局,确保公平公正。"

商鞅又道:"臣还有一事奏报。变法深入后,各地民生大为改善,但农业发展仍有不足。臣建议在全国推广新式耕作工具和技术,提高农业产量。"

嬴渠梁欣然同意:"此议甚好。农业乃国之根本,必须重视。着令农官立即着手此事。"

商鞅继续道:"最后一事,关乎《商君书》的推广。目前虽已在官员中广泛传播,但民间了解不多。臣建议在各县设立学堂,选拔聪明好学之人入学,系统学习变法理念,培养更多变法人才。"

赢驷眼前一亮:"商君此议极好!长远之计,必须重视人才培养。"

嬴渠梁也赞同地点头:"准奏。由太子负责筹建学堂,选拔人才。商君可派心腹督导此事。"

商谈结束后,商鞅告退。赢驷留下,与父亲继续商议。

"父王,"赢驷神色凝重,"有一事儿臣一直想问。商君变法十三年,成效显着,但也树敌众多。若有一日商君遭遇不测,变法何以为继?"

嬴渠梁沉默片刻:"你担忧的问题,朕也常思考。商君对秦国功勋卓着,朕自会全力保护。但变法已深入国家根基,即便没有商君,也会继续前行。这也是为何朕支持编纂《商君书》,设立学堂,就是要让变法理念广泛传播,成为国家根本大法。"

赢驷点头:"父王远见。儿臣定当全力支持变法,确保其成果不被动摇。"

嬴渠梁欣慰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朕相信你能做到。朕年事已高,不久的将来,秦国将由你来掌舵。希望你能继承商君遗志,将秦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赢驷郑重承诺:"儿臣必不负父王重托!"

***

次日清晨,商鞅府邸内,杜阳匆匆前来汇报:"大人,军功重审已经开始,太子亲自督导,务求公平公正。"

商鞅满意地点头:"太子做事,我很放心。你继续跟进,有情况随时汇报。"

杜阳又道:"还有一事。有传言称,部分旧族对变法越来越不满,尤其是学堂建设一事,他们担心会削弱家族对子弟的控制。"

商鞅冷笑一声:"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学堂确实会培养独立思考的人才,而非唯家族马首是瞻的工具。不过,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国家需要忠于法度、注重实绩的人才,而非依靠血统谋取私利的门阀子弟。"

杜阳忧心道:"大人,我担心他们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阻挠变法。"

商鞅神色平静:"变法之路,本就不平坦。只要方向正确,再大的阻力也能克服。况且,我们已赢得民心,培养了大批变法骨干,即便我有不测,变法也会继续前行。"

杜阳动容道:"大人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正谈话间,赵统匆匆而来:"大人,有个农民求见,说是发明了一种新型犁。"

商鞅眼前一亮:"快请进来!"

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农民被领了进来,手中捧着一个木制模型。他紧张地行礼后,小心翼翼地展示自己的发明:"大人,小民愚钝,只是觉得现在的犁翻土不够深,便试着改进了一下。这种新犁能翻更深的土,还省力气。"

商鞅仔细检查那个模型,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好!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

"小民叫李诚,是雍州北乡人。"农民受宠若惊地回答。

商鞅当即决定:"李诚,你的发明很有价值。我会安排工匠按照你的设计制造真正的犁具,在全国推广。作为奖励,赐你田地五十亩,铜币五百,并任命你为农事顾问,负责指导推广新犁具的使用。"

李诚喜出望外,连连叩头:"谢大人恩典!小民定当尽心尽力!"

商鞅扶起他:"无需多礼。秦国需要像你这样勤劳智慧的农民。去吧,杜阳会安排你的住处和工作。"

李诚离开后,商鞅对杜阳和赵统说:"此事要大力宣扬。一方面推广新式农具,提高产量;另一方面树立榜样,鼓励百姓创新改进。"

赵统称赞道:"大人远见。此举不仅能提高农业产量,还能进一步赢得民心。"

商鞅点头:"变法不仅是改制度,更要改变民众思想。让他们知道,在秦国,不论出身,只要勤劳智慧,就能得到认可和奖励。"

***

与此同时,魏舒寝宫内,她正与心腹宫女兰儿低声交谈。

"夫人,您真的要送那套蓝田玉首饰给那两位新人?那可是大王亲自赏赐给您的珍品啊!"兰儿不解地问。

魏舒轻抚手中的玉镯,微笑道:"正因为珍贵,才能显示我的诚意。后宫之中,争宠夺利从来不是明智之举。与其处处提防,不如以诚相待,化敌为友。"

兰儿仍有疑虑:"可是,那嬿筠看起来心机颇深,恐怕不好对付。"

魏舒淡然道:"越是这样,越要先下手为强。她初入秦宫,人生地不熟,正需要倚靠。若我能成为她的靠山,自然能赢得她的忠诚。"

兰儿恍然大悟:"夫人远谋。那梓萱公主呢?"

"梓萱性格直率,心思简单,更容易相处。"魏舒分析道,"况且,我在秦宫多年,已享尽荣华富贵。如今我所求的,不是独占宠爱,而是巩固地位,为赢驷铺路。"

兰儿低声道:"夫人是担心太子之位有变?"

魏舒眼神深邃:"多一分准备,少一分忧虑。商君变法十三年,成效显着,但也暗流涌动。赢驷是变法的坚定支持者,若他继位,变法便能长久推行;若有闪失......"

她话未说完,外面传来通报:"太子殿下求见。"

魏舒立即整理衣冠:"快请进来。"

赢驷大步入内,面色凝重:"母妃,有要事相商。"

魏舒命人上茶,屏退左右后,问道:"可是军功重审一事?"

赢驷惊讶地看着母亲:"母妃如何得知?"

魏舒淡然一笑:"后宫虽与前朝隔绝,但耳目不少。这事关系重大,我自然关注。"

赢驷叹息道:"确实如此。军中有人徇私舞弊,违背变法初衷。商君和父王都很重视,命我主持重审。"

魏舒思索片刻:"此事要公平公正,不留死角。同时,也要注意安抚那些既得利益者,避免他们反弹。"

赢驷点头:"母妃所言极是。我正为此事烦恼。若处理不当,恐怕引起军中动荡。"

魏舒建议道:"可以这样,对那些确实有功但被低估的将士,要大张旗鼓地褒奖,以正视听;对那些不当获利者,则私下调整,给他们留些颜面。同时,明确今后的标准,确保不再发生类似问题。"

赢驷眼前一亮:"母妃此计甚妙!既能纠正不公,又能避免军中大乱。我这就去安排。"

魏舒又叮嘱道:"还有一事。我听说商君要在各县设立学堂,培养变法人才。此事极为重要,涉及变法长远发展。你一定要全力支持,确保顺利推行。"

赢驷认真地说:"母妃放心,我已着手筹备此事。商君认为,变法要长久,必须培养大批认同变法理念的人才。我会亲自督导学堂建设,确保万无一失。"

魏舒欣慰地点头:"你能如此上心国事,实乃秦国之福。"她略作停顿,又道:"还有一事想问。那两位新人,大王对她们印象如何?"

赢驷坦言:"父王对她们很是喜爱,尤其是那位楚国嬿筠,才艺出众,谈吐不凡,颇得父王赞赏。"

魏舒若有所思:"楚国向来与我秦国交好,送嬿筠入宫,想必有所图谋。你日后多加注意,若有异动,及时应对。"

赢驷郑重地说:"母妃放心,我会密切关注。不过,父王英明睿智,不会被美色所惑,影响国策。"

魏舒微笑道:"你说得对。你父王心中自有分寸。好了,天色已晚,你回去休息吧。明日还要处理军功重审一事,定要精神饱满。"

赢驷起身告辞:"母妃也早些休息。儿子告退。"

***

数日后,军功重审告一段落。正如魏舒所建议的,那些确实有功但被低估的将士得到了公开表彰和提拔,而那些不当获利者则在私下进行了调整,整个过程既纠正了不公,又维持了军中稳定。

这一天,商鞅府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楚国使者。

"商大人,久仰大名。"楚使彬彬有礼地行礼道,"寡君对大人变法之举甚为赞赏,特命在下前来拜访,并带来一份薄礼,聊表敬意。"

商鞅谨慎地接见了楚使,但对其所赠重礼婉言谢绝:"使者盛情,商某心领。但臣为秦国效力,不敢私受外国厚礼。请使者带回,转告楚王,秦楚友好,无需礼物。"

楚使见礼物被拒,又道:"商大人廉洁自好,令人敬佩。那么,寡君另有一请,希望大人能够访问楚国,为楚国变法提供指导。寡君愿奉上丰厚报酬和高位厚禄。"

商鞅闻言,脸色微变:"使者此言差矣。商某已是秦国重臣,岂能背弃秦国,为他国效力?请使者回转,告诉楚王,商某感谢厚爱,但无法应允。"

楚使见商鞅态度坚决,不再勉强,起身告辞。但临行前,他意味深长地说:"商大人忠心可嘉。不过,变法得罪权贵,树敌众多。大人在秦国处境,恐怕并非长久之计。若有一日需要栖身之所,楚国大门随时为大人敞开。"

商鞅正色道:"多谢使者好意。但商某相信,只要道路正确,再大的阻力也能克服。秦国变法,乃是顺应历史潮流,必将成功。"

楚使离开后,杜阳忧心忡忡地说:"大人,楚使此来,恐怕别有用心。"

商鞅点头:"楚国此举,既是试探我的忠诚,也是为了打探变法内情。若我接受邀请,则可能被秦国视为通敌;若拒绝,则说明我对秦国忠心耿耿。无论如何,他们都能从中获取情报。"

杜阳又道:"大人拒绝得如此坚决,楚国恐怕会失望。"

商鞅冷静分析:"楚国此举,表面上是邀请我,实则是想挑拨我与秦王的关系。他们知道变法得罪了旧族,希望借此机会离间我与秦王,动摇变法根基。"

杜阳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此事该如何应对?"

商鞅决定道:"立即去见太子,将此事如实相告。同时,也要通报嬴渠梁,以防楚使从其他渠道散布谣言。"

不久后,太子赢驷抵达商鞅府邸。听闻楚使之事后,他深感忧虑:"商君,此事蹊跷。楚国为何突然对我秦变法感兴趣?他们可有打探什么具体内容?"

商鞅回忆道:"楚使主要询问了三方面:一是军功爵制的具体实施;二是县制改革的详细安排;三是土地私有化的推进情况。"

赢驷若有所思:"这三项恰是我秦国变法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领先六国的关键所在。看来,他们是想模仿我们的成功经验。"

商鞅分析道:"模仿容易,但真正实施却很难。变法不仅是制度问题,更是人心问题。没有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方法,即便抄袭了我们的制度,也难以取得成功。"

赢驷点头赞同:"商君所言极是。我已命人密切关注楚国动向,若他们有变法举措,及时汇报。同时,也要提防他们派遣间谍,窃取我国变法机密。"

商鞅建议道:"可以加强边境检查,严防楚国密探入境。同时,也要在军中和官场中排查可疑人员,杜绝泄密可能。"

赢驷果断道:"就依商君之见。我这就去安排。"

***

数日后,嬴渠梁召集朝议,商讨变法深化事宜。大殿之上,文武大臣济济一堂。

"诸位爱卿,"嬴渠梁开门见山,"变法十三年,成效显着。如今,朕欲进一步深化变法,确保其成果长久不变。请诸位各抒己见。"

商鞅首先发言:"陛下,臣认为,变法深化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完善法律体系,健全司法机构,确保法律公正实施;二是扩大教育范围,在全国建立更多学堂,培养变法人才;三是深化经济改革,鼓励商业发展,提升国家财力。"

卫鞅(原卫国大夫,后投奔秦国,支持变法)紧接着说:"商君所言极是。臣补充一点,应当重视官员选拔和考核,确保执行变法的人员都是忠诚可靠、能力出众之辈。"

甘龙(秦国老臣,保守派代表)则持不同意见:"陛下,变法十三年,国力确有增强。但臣认为,变法已见成效,无需再做大的调整。应当稳定现状,巩固成果。过度变革,反而可能引起动荡。"

商鞅反驳道:"甘大人之言有失偏颇。变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止步不前,旧势力必然卷土重来,前功尽弃。"

嬴渠梁听了各方意见,最终拍板:"朕认为,商君和卫大人所言有理。变法必须继续深化,不能半途而废。同时,也要注意稳步推进,避免引起太大震动。具体措施如下:一、完善法律体系,确保公正司法;二、扩大教育范围,培养变法人才;三、完善官员考核机制,选拔忠诚能干之士;四、鼓励商业发展,增强国力。"

众臣纷纷称是,朝议结束。但在大臣们离去后,甘龙和几位保守派大臣聚在一起,低声交谈。

"商鞅变法日益深入,我等地位岌岌可危。"甘龙忧心忡忡地说。

另一位大臣附和道:"是啊,若任由他继续下去,我等家族几百年积累的特权将荡然无存。"

甘龙环顾四周,确保无人偷听后,低声道:"诸位,时不我待。我已联系了魏国和赵国的几位故交,他们愿意在关键时刻助我们一臂之力。"

众人神色各异,有人惊讶,有人犹豫,但更多的是认同。一位年长的大臣提醒道:"此事关系重大,需谨慎行事。太子赢驷是商鞅的坚定支持者,若他发现我们的计划......"

甘龙自信地说:"无需担忧。太子虽支持变法,但他终究年轻,经验不足。我们可以寻找合适时机,挑拨他与商鞅的关系。只要两人不合,变法根基就会动摇。"

众人点头表示认同,随后各自散去,不动声色地离开宫殿。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番密谋已被赢虔的一名心腹偷听到了。当日傍晚,赢虔便将此事报告给了太子赢驷。

***

秦王宫内,赢驷听完赢虔的汇报,面色凝重:"你确定他们提到了魏国和赵国?"

赢虔肯定地说:"千真万确。甘龙明确表示已经联系了魏赵两国的故交,准备在关键时刻出手。"

赢驷眉头紧锁:"果然如此。早前楚使拜访商君,如今又有魏赵两国参与,看来六国是想联手对付我秦啊。"

赢虔分析道:"他们表面上针对商君,实则是为了阻止变法,削弱我秦国力。这些旧族大臣,为了一己私利,竟然勾结外敌,实在可恨!"

赢驷沉思片刻:"此事非同小可。我们要一面加强防范,一面收集证据。若能抓住他们通敌的把柄,便可一举将他们铲除,彻底肃清朝中阻力。"

赢虔建议道:"不如派密探跟踪甘龙等人,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同时,也要加强对商君的保护,防止他们暗中行刺。"

赢驷点头:"就这么办。此事你亲自负责,务必小心谨慎,不要打草惊蛇。同时,我会向父王汇报,做好应对准备。"

赢虔起身告辞:"兄长放心,我定当竭尽全力,守护变法成果。"

***

魏舒寝宫内,她正与梓萱公主品茶叙话。经过数日相处,两人已颇为投缘。

"夫人精通琴棋书画,又通晓政事,实在令人佩服。"梓萱由衷赞叹道。

魏舒谦虚地笑了笑:"公主过奖了。我不过是在秦宫多年,略有所学罢了。公主才学出众,气质高雅,想必在家乡时也受过良好教育。"

梓萱叹息一声:"家乡虽重视女子教育,但多局限于琴棋书画,对政事却少有涉猎。夫人能参与国事,实在令人羡慕。"

魏舒若有所思:"秦国变法以来,风气大变。女子地位虽不及男子,但已比过去提高许多。商君曾说,人才不分男女,皆可为国效力。"

梓萱眼前一亮:"商君如此开明?我只听说他变法严苛,却不知还有这等见识。"

魏舒点头:"商君智慧超群,见识非凡。正因有他辅佐,秦国才能日益强盛。说起来,公主初到秦国,可曾见过商君?"

梓萱摇头:"尚未得见。不过,常听大王和殿下提起他,言语间多有敬佩。"

魏舒笑道:"改日我引见你们认识。商君虽地位显赫,却为人谦和,从不倨傲。"

正说话间,外面传来通报:"太子殿下到。"

赢驷快步入内,见梓萱也在,先向两人行礼,然后对魏舒道:"母妃,有要事相商。"

魏舒会意,对梓萱道:"公主先行休息,我与太子有事商谈。"

梓萱起身告辞,离开寝宫。

待梓萱走后,赢驷神色凝重地将甘龙等人密谋一事告诉了魏舒。

魏舒听完,面色不变,但眼中闪过一丝寒意:"果然如此。我早就觉得甘龙等人表面顺从,实则暗藏祸心。如今竟敢勾结外敌,实在该杀!"

赢驷忧心忡忡:"此事关系重大,一时难以定夺。我担心,若处理不当,可能引起朝中动荡,影响变法进程。"

魏舒沉思片刻:"此事要稳妥处理。首先,加强对商君的保护,防止刺杀;其次,密查甘龙等人的动向,收集通敌证据;最后,适时向大王禀报,等待时机一举拿下。"

赢驷点头表示赞同:"母妃所言极是。我已命赢虔负责此事,密查甘龙等人的一举一动。"

魏舒提醒道:"还有一事需要注意。那位楚国嬿筠,举止不凡,心思缜密,似与一般入宫女子不同。你要留心她的动向,防止她成为楚国安插在秦宫的耳目。"

赢驷恍然大悟:"母妃慧眼如炬。嬿筠确实非比寻常,我会暗中安排人监视她的行动。"

魏舒又道:"这些日子,你要多陪在大王身边,防止有人离间你与商君的关系。同时,也要与商君多加沟通,确保变法顺利推进。"

赢驷郑重承诺:"母妃放心,我定当谨慎行事。"

***

与此同时,商鞅府上,他正在与几位学者讨论《商君书》的修订事宜。

"《法制》、《农战》两篇已经完成修订,更加系统全面。"一位学者汇报道。

商鞅满意地点头:"很好。这两篇是变法核心,必须详尽明确。《去强》一篇如何?"

另一位学者回答:"正在修订中。这篇关乎如何削弱世族权力,建立中央集权,内容较为敏感,需要谨慎措辞。"

商鞅思索片刻:"此篇至关重要,但确实需要谨慎。措辞上可以婉转些,但原则不能动摇。变法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世袭特权,建立贤能政治。此点必须明确。"

学者们纷纷点头表示理解。

正讨论间,杜阳匆匆而来:"大人,太子派人来报,说是发现甘龙等人密谋反对变法,甚至可能勾结外敌。"

商鞅神色不变,平静地说:"意料之中。变法触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反抗在所难免。不过,勾结外敌就是大罪了。"

杜阳担忧道:"大人,他们首要目标可能是您。还请多加小心。"

商鞅淡然一笑:"为变法而死,乃是我的荣幸。不过,现在还不是牺牲的时候。变法尚未完全成功,我还有责任在身。"

他转向学者们:"诸位,《商君书》的修订工作要加快进度。这不仅是一部着作,更是变法的理论基础,必须尽快完成并广泛传播。"

学者们齐声应诺:"定当尽心竭力,不负大人重托!"

商鞅又对杜阳说:"派人去见太子,告诉他,我已知晓此事。请他密切关注甘龙等人动向,同时加强对嬴渠梁的保护,防止他们对国王不利。"

杜阳领命而去。

商鞅独自一人来到书房,取出一份秦国地图,仔细研究。在他的构想中,秦国不仅要内政强盛,还要逐步向外扩张,最终一统天下。但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

"商君,打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商鞅抬头,只见太子赢驷站在门口。他连忙起身相迎:"太子深夜来访,可是有要事?"

赢驷神色凝重地走进书房:"商君,甘龙等人的阴谋,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据密报,他们不仅联系了魏赵两国,还暗中勾结了楚国和韩国的某些势力。他们计划在近期一次大型活动中制造混乱,趁机行刺你和父王。"

商鞅脸色一变:"有确凿证据吗?"

赢驷摇头:"目前只是密报,尚无实证。但风声已经很紧,不得不防。"

商鞅沉思片刻:"如此说来,近期的西山大典就很危险了。那是庆祝西山战胜的盛会,嬴渠梁一定会出席,我也会在场。"

赢驷点头:"正是此事令我担忧。父王已经下令,要在西山大典上表彰有功将士,同时宣布一系列变法新政。若甘龙等人真要行动,这无疑是最佳时机。"

商鞅果断道:"不能取消大典,那会被视为示弱。我们应该加强防范,同时设下陷阱,引蛇出洞。"

赢驷眼前一亮:"商君有何妙计?"

商鞅低声说出了自己的计划。赢驷听完,连连点头,称赞道:"此计甚妙!既能保证大典安全进行,又能引出内奸,一举两得。"

两人又商议了一些细节后,赢驷起身告辞。临行前,他郑重地说:"商君,此次若能成功,将彻底肃清朝中阻力,变法将无后顾之忧。"

商鞅点头:"变法十三年,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效。如今,我们需要确保这些成果能够长久保持,不被逆转。这不仅关乎秦国强盛,更关乎变法理念的传承。"

赢驷深以为然:"商君放心,我会竭尽全力,确保变法成果不被破坏。"

***

西山大典如期举行。这一天,秦国君臣齐聚西山脚下的广场,庆祝战胜韩国的胜利。广场上旌旗飘扬,士兵列队,气氛庄严而热烈。

嬴渠梁端坐在高台上,身旁是太子赢驷和二公子赢虔。商鞅作为首席大臣,站在台阶一侧。朝中大臣按位次排列,其中也包括甘龙等保守派人物。

大典开始,首先是对战功卓着的将士进行表彰。一位位勇士走上高台,接受嬴渠梁的赏赐和褒奖。这些人大多出身平民,靠战功获得了爵位和土地,正是军功爵制的受益者。

表彰结束后,嬴渠梁宣布了一系列变法新政:进一步完善县制,扩大土地私有化范围,建立更多学堂,推广新式农具,等等。这些措施都是变法深化的具体体现,引发了在场民众的热烈掌声。

甘龙等保守派大臣虽然面带笑容,但眼中却闪烁着不满和焦虑。他们私下交换着眼色,似乎在等待某个时机。

正当嬴渠梁准备宣布最后一项决定时,人群中突然骚动起来。一名男子大喊"商鞅卖国",同时从怀中掏出一柄短剑,向高台冲去。

守卫立即上前拦截,但那人身手敏捷,一时难以制服。就在这混乱之际,甘龙等人也有所行动,他们试图靠近高台,似乎想趁乱行刺。

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早有埋伏的秦军突然出现,将他们团团围住。同时,那名持剑男子也被赢虔的亲兵制服。

嬴渠梁面色阴沉地站起身,厉声道:"甘龙,你们果然图谋不轨!"

甘龙面如土色,结结巴巴地辩解:"陛下明察,我等只是见情况危急,想上前保护陛下......"

赢虔冷笑一声,将一封密信递给嬴渠梁:"父王,这是从那刺客身上搜出的信件,上面有甘龙的印章。"

嬴渠梁接过信件,快速浏览后,勃然大怒:"好个甘龙!竟敢勾结外敌,意图行刺朕和商君,罪不容诛!"

商鞅这时上前,沉声道:"陛下,此事关系重大,应当彻查。不仅是甘龙,还有与他勾结的朝中官员和外国势力,都应一并查处,以儆效尤。"

嬴渠梁点头:"商君所言极是。赢虔,立即带兵将甘龙等人押下,严加审讯。同时,派密探彻查此案,不放过任何一个涉案人员。"

赢虔领命,带兵将甘龙等人押走。大典虽受到干扰,但很快恢复了秩序,按计划完成了后续仪式。

当晚,秦王宫内,嬴渠梁召见商鞅、赢驷和赢虔,商议甘龙案的处理。

"审讯有结果了吗?"嬴渠梁问道。

赢虔回答:"甘龙已经招供,承认与魏、赵、楚、韩四国密使有联系,图谋刺杀商君,破坏变法。同时,朝中还有七名大臣参与了密谋,现已全部拿下。"

嬴渠梁怒不可遏:"好个甘龙!为一己私利,竟敢勾结外敌,谋害忠良!依律当如何处置?"

商鞅答道:"按《秦律》,谋反大罪,当诛九族。不过,此案涉及朝中多位重臣,若全部严惩,恐影响朝局稳定。臣建议,主犯甘龙处以极刑,其余从犯视情节轻重,分别处置。"

赢驷补充道:"还应借此机会,对朝中官员进行一次彻底清理,提拔忠于变法的人才,确保朝政稳定。"

嬴渠梁点头同意:"就依商君和太子之见。明日上朝,宣布此事,震慑宵小。同时,也要对外宣示秦国的坚决态度,不容他国干涉我内政。"

商鞅又提议:"此次事件,虽因我等提前防范而未酿成大祸,但也暴露出我们在安全防范上的不足。建议加强宫廷和重要场所的警卫,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嬴渠梁赞同地说:"商君所言极是。命赢虔负责此事,重新编组禁卫,加强防范。"

赢虔领命而去,嬴渠梁又对商鞅和赢驷说:"此次事件虽然惊险,但也是一次机会。借此肃清朝中阻力,可以让变法更加顺利地推进。"

商鞅深以为然:"陛下明见。变法至今,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效。如今,朝中阻力清除,民心所向,变法将进入全新阶段,秦国也将迎来更加强盛的未来。"

赢驷听了商鞅的话,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作为未来的秦王,他肩负着继承和发展变法成果的重任。而商鞅,这位伟大的变法者,也将永远被秦国历史铭记。

变法的道路虽然曲折,但在商鞅、嬴渠梁和赢驷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秦国正走向富强。这不仅是一国之变,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其影响将延续千年,彪炳史册。

此时的商鞅,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勇气,引领着秦国走向强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思想财富。他的名字,将与这段波澜壮阔的变法历史一起,被永远铭记。

"变法固根基,强敌不足惧。内忧方消除,秦国展宏图。"——后人评价甘龙案后变法新局面时所作,道出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