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定南北朝碧海思云

第254章 凡事预则立

看到卫铉愿意接纳两万九千多名精壮,念贤不禁默默的算了一笔人口账,不算不知道,一算真是硬生生的吓了一跳。

他猛然起身,向卫铉拱手道:“自主公上任以来,都督府数月之内就从五个地方获得大量人口:一是冯氏和官员五万多名家兵、奴户。二是恒州和汾州、太原迁徙而来的军户军属、伪僧侣有十多万。三是三郡官府依主公之命严查隐户、逃户,得民六千三百多户;若按一户五口计,当有三万二千。四是主公请李氏、司马氏分别从相州、河内募集匠户;人数估计也有两万口。五是上党、乡郡、襄垣的联合剿匪也已圆满告终,捕获的匪类及其家眷亦有四万六千余众。而此番,我们又获得两万九千多名精壮。”

“累计下来的话,新增人口有二十八万左右;比起上党郡原先在籍人口,也仅仅少了八万之多。”

一个王朝、一方势力更上一层楼的关键就是人口。只要有大量人口便能立于不败之地;只要有大量人口,就有粮、有兵、有武器……所以人口的多与寡,也是衡量一个王朝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准。

这个道理,帐内所有人都能知道。

待念贤说完,大帐内先是一片鸦雀无声,继而兴奋的议论纷纷。

卫铉仔细想了想,心中认同念贤统计出来的数目,同时也为凭空增长的二十八万人口感到高兴。

唯一的难题就是今年农时已过,即便官府及时给新增人口编户、分田、建房,那也要花费几个月;而他们分到田地、耕种播种之后,又是一段毫无收获、毫无产出的时间。

在等待分田地、庄稼成熟的漫长时日之内,则要官府为他们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否则的话,一定闹出大乱子。

念贤明白卫铉的难处,开口道:“如果除去士兵军饷、官员俸禄、以及日常口粮;上党存粮所剩无几,也无法满足新增人口的日常所需。商队固然从相州各郡、河内购买大量粮食,可还是远远不够。”

“……”卫铉没好气地看了他一眼,并没有开口说话。

这个念贤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忠心耿耿。你无论给他安排什么任务、无论交待什么军政事务,他都能办得妥妥贴贴,让人挑不出一丝毛病。可是他想出来的计策时好时坏、不太靠谱。卫铉决定回到上党以后,还是继续让他主管军纪、以及负责军队的思想建设好了。

卫铉当然不是将他“发配”,反而是给予最大的重视和信任。因为军队的思想建设固然重要,但是将士们一旦有了思想、灵魂、信仰以后,又会变得相当可怕;所以只能让自己最信任的人负责此事。

至于其他人,要么不是干这行的料子,要么就是未来的统帅、大将,卫铉绝不能犯下识人不明、用人失当的过错。

“主公,若想新增人口全部安定下来,还要从长平郡和安平郡想办法。”念贤干咳一声,接着说道:“简而言之,就是劫富济贫。”

卫铉愣了一下,随即笑着问道:“打倒土豪劣绅?”

“对。”念贤猛的点了点头,又道:“除了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以外,还要帮助佛祖清理门户。”

听着熟悉的“配方”,大家都乐了。

“好,就这么办。”论起发横财,世上没有什么办法比明抢来得快,而那些执法犯法的贪官污吏、为富不仁的土豪劣绅、六根不净的佛门败类都不是什么好人;他们的钱财是从老百姓手中贪墨、掠夺、欺诈而来。如今朝着这些“大肥羊”下手,卫铉没有任何心理障碍。

眼见大家谈兴正浓,卫铉干脆把安置问题也摆出来谈:“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若是提前定下安置方略、派人送往上党,留守官员在我们回到上党之前肯定已经做好许多准备。诸位想一想,看看都有什么好点子。”

众人听罢,开始思考起来。

韦孝宽默然片刻,率先道:“念司马刚才讲到新增人口来自五个地方,加上目前两万九千人,当有六个。若分开来看、分别来安置,事情将会简单许多。”

卫铉深以为然,示意韦孝宽继续往下说。

“第一、第二个地方已然安置妥当,无须再议。”韦孝宽说道:“第三是隐户、逃户。绝大多数隐户都是本地人,手中还有田地;他们之所以成为隐户,是为了逃免租赋、躲避徭役,这才贿赂本地官员,让官员把他们姓名从官籍上抹除。逃户往往则是因天灾人祸逃离本籍、前来避祸的人,这类人是没有田地的。”

“隐户、逃户虽然有区别,末将说的也不是绝对,但是他们在当地都有生存方式了,无须官府太过操心。对于前者,官府只要重新归籍即可;对于后者,当地官府可按制就地编户、分田地。”

一些人首次知道隐户、逃户的区别。而有田有地隐户的手段,更是让他们大开眼界。

“除开一、二、三,只剩后三者的九万余众了。”卫铉看了韦孝宽一眼,问道:“后三者,又有什么说道?”

韦孝宽道:“第四是来自相州、河内的匠户,自然要优先编入壶关县了;而缴自冯氏的良田又有很多,只要如数分发下去,农时即可耕种。他们也许没有粮食,可是工匠能够立刻上工;其家小也有一定手艺,能帮元娘子(元芷兰)做些简单活计。若是以粮食来发放薪资,一家老少的生计不仅不成问题,甚至还有节余。即便老少要适应新家、看护田地,凭工匠的能力也能养活一家子。”

卫铉点了点头:“依你所言,接着说。”

“第五是匪类及其家眷,人数约有四万六千,按一户五人算,则是九千二百户。他们所带来的难题,主公丢给长平和安平二郡便是。长平郡领玄氏、高平二县;安平郡领端氏、濩泽二县。主公可让四县各领两千三百户匪类。之后安置到县内各乡、党。”

韦孝宽本来说得好好的,脸上也是温文尔雅、文质彬彬表情,可是当他说到最后,竟然露出一抹阴森森的、瘆人的笑容:“那些匪类在上党、乡郡、襄垣作案多年,早已不容于三郡各县,主公将他们安置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们求之不得。然而土生土长的乡党人,异常排外;便是外来官员也奈何不得他们,更何况是这些匪类?”

“如此一来,压力就到二郡、四县、各乡党的官吏身上,如他们顺应本地百姓意志,安置不好那些匪类,主公可收拾他们。如安置好了,却又引发当地百姓暴\/动,主公还是能够收拾他们。如强行逼迫当地让出田地,主公依旧能够收拾他们。”

“主公收拾他们之后,再把他们的田地分给匪类,匪类满意了,继而承主公之恩;当地百姓也满意了,也承主公之情。”

听到最后,许多人心底陡然升起一股寒意。

这小子,实在太狠、太阴险了。

斛律光彻骨生寒,他吸抽了一口气,挠了挠不知为何突然发痒的脖子,问道:“若官吏联合百姓弄死本该安置到当地的匪类,又当如何?”

韦孝宽用力一挥手,霸气凛然的说道:“明月,匪类本就罪该万死,便是死了,那也是死有余辜;主公给予没有加以追究,并且给予悔过自新的机会,已是莫大恩惠。若他们的死能够让主公清理庸官、执掌二郡,那也是罪有应得、死得其所。”

一时间,大帐内静若死水,针落可闻。

而后,众人都把目光看向卫铉。

卫铉如聆天籁之音、频频点头。虽然他知道老子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虽然知道先贤、名臣都说治理天下要小心翼翼的使用主料、佐料,然后再如履薄冰的控制火候,但不适合现在的他;他必须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拿下二郡,之后再以自己理念治理地方,将民心牢牢控制在手;若是慢腾腾的,大魏都亡了。

正是基于此见,卫铉相当认可韦孝宽这番论调。

“主公,韦将军所言极是。”王思政并不是没有思想的应声虫,实际也有类似想法。

“匪类一事,交由你们二人。你二人明天清晨抄近道回上党。”卫铉下了定论,又说道:“只要能够让我们‘折服’二郡官员,你二人都能放手而为。”

韦孝宽和王思政明白这是主公“鱼跃龙门、能否成龙”的关键,此时见到主公毫不保留的信任自己、毫不犹豫的将所有人的前途命运交给自己,只激动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他们相顾一眼,然后一起向卫铉躬身一礼,颤声道:“多谢主公信重,末将便是死了也要完成主公之命。”

“也许过程艰难,但是我相信你们能够完成使命,我也特别不喜欢你动不动就说‘死’。”望着众人蓦然发呆的表情,卫铉说道:“我们注定要登临绝顶,我不希望登临绝顶那一天,少了谁。今后大家都要珍重彼此。”

这不是故意煽情,而是真心话。他不待众人有所表示,又向双目通红韦孝宽道:“一、二、三、四、五都说了,眼下两万九千余名精壮,又当如何安置?”

韦孝宽努力定下心神,答道:“主公,这两万九千余名精壮了无牵挂,又习惯了刀口舔血的日子,如同脱缰野马一般,放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安分,是故放在身边为宜。待他们成家了,心自然安定下来。至于他们日后口粮,末将一定能够从长平、安平二郡的官员手里榨出来。”

“好。”卫铉点了点头,转头向一旁的姜衍吩咐道:“让卫泽率五百斥候听命于孝宽、思政麾下。”

“喏。”姜衍起身应命。

卫铉取出贾思勰带来的青冥剑。它是吴王孙权令能工巧匠以精钢百炼而成,此剑纹理似呈百龙盘旋,精光内敛,色略黯青,故名青冥。

皇帝元诩将之冠以天子剑之名,他为了让卫铉更好掌控长平、安平二郡,还给予先斩后奏之权,此刻交给将行的韦孝宽最为合适。

他双手捧剑,起身道:“韦孝宽,此剑名叫青冥剑,乃是至尊所赐,有生杀大权。希望它能助你二人一臂之力。”

韦孝宽神情肃然的行了一礼,上前接剑道:“谢主公。”

“好了,你们下去准备吧。”卫铉顿了顿,又说道:“我就不写信了,你们回到上党后。将你的想法、我的决定告诉留守官员,让他们做好一切准备。”

“喏。”韦孝宽应道。

。。。。。

尧雄主管俘虏,此刻看到卫铉把上党大事尽数安排妥当,连忙起身道:“主公,常景、张显、王喜、娄猛、彭乐是叛军主要头目,前四人的家眷也落入我军之手,应当一起送往朝廷请赏。贾使君不是明日还朝嘛,干脆委托他押送回京罢了。”

他看了卫铉一眼,又道:“他的护卫固然不多,可是李士约将军也要带兵返回相州,明日一起南下便是了。到了相州,李刺史自然会派人护送回京。此乃末将之见,不知主公以为如何?”

“倒是省了我们一番工夫,自然是可以的。”卫铉犹豫了一会儿,以询问的口吻道:“我觉得至尊的封赏太不仗义,理当给朝廷写一份正式的、感人肺腑的奏表:在感谢朝廷封赏之余,复又写出我们的艰难,若能争取到额外封赏,那是再好不过了;若不能,也显示出我们的艰难和忠诚。”

一干人等闻言,眼睛都亮了,纷纷道:“主公英明。”

“我连公文都要对照范文,肯定写不出言辞恳切的奏表,你们说,由谁来写?”卫铉神情沮丧的向众人问道。

众人一听,顿时傻了眼,让他们对着范文写奏表没问题,可声情并茂的,那是万万写不出来。

一旁的苏绰站了起来,向卫铉主动请缨:“主公,卑职略有些许文采,不若交给卑职来编写;之后再由主公誊写?”

苏绰博览群书、文采斐然、尤善算术;到了后世,他还被誉为南北朝最为著名的散文家、辞赋家,可不是他自己所说的“略有些许文采”。

卫铉大喜过望,连忙说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苏绰默然拱手而退。

卫铉又向独孤信说道:“独孤,你的家小还在中山郡,想来你也不放心,明天就带两百亲兵南下,将家人接回上党。你以为如何?”

独孤信感激至极,他起身深深一礼:“末将正为此事发愁,多谢主公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