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定南北朝碧海思云

第303章 武举就是个笑话

睿智少年男女平时都很理性,然而一旦涉及“情”之一字,很多人都会失去理智;他们眼中的大道理不再是道理、大义变成不再是大义、秘密不再是秘密……元季聪也是如此,她把胡太后对卫铉的态度、很多宫廷辛密全部合盘托出;凡是卫铉问的,元季聪全都毫不保留的说了。

永宁寺外,尔朱女英望着泫然欲泣、我见犹怜的元季聪依依不舍的告辞离开,一颗芳心既是感佩、又是怜惜。她抬眸看向同车的卫铉,叹息道:“郎主,季聪娘子冰雪聪明、敢爱敢恨,不但把清清白身心给了你、说了许多足以令她陷入万劫不复的机密,而且还心甘情愿充当郎主鹰犬。她分明是用了命了,郎主千万不要辜负她。”

“嗯,知道了。”卫铉已经从ji情中冷静下来,剩下的就是空虚、怅然若失,他半坐半卧的头枕尔朱女英丰腴结实大腿闭目养神,更不想开口说话;就想放空脑子、抛开一切的睡个好觉。

徐月华是奴婢出身,早已养成敏锐的察言观色的本事,她见卫铉不想说话,便给尔朱女英使了个眼色,然后除去卫铉的轻薄内靴,为他揉捏涌泉穴、内庭穴、解溪穴、隐白穴……

在每个名门世家、权贵人家都有这类特长的婢女,就连皇宫里的“太医署”也有专门的按摩医匠、按摩博士……而按mo的主要功能是导引之法,消除人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八疾。区别的太医署那些人都是男子,其手劲较大、效果较好,像徐月华这样的婢女也就图个舒适、助眠而已。

卫铉觉得效果不错,他在徐月华按压和马车悠悠晃动之下,很快就睡了过去。

尔朱女英见他很快就睡着了,向徐月华轻声问道:“郎主这是怎么了?”

徐月华双手不停,低声道:“季聪娘子说了很多令郎主一时接受不了的事、说了宫延之内很多杀人不用刀的杀戮和黑暗,但是郎主改变不了什么,只能眼睁睁看着季聪娘子走向那个奢华的巨大的死亡囚笼,所以他很不好受。郎主重情重义,此刻想必是既心累又愧疚。”

“其实大多数人听到生气愤怒又无法改变的事情,就会像他这般苦闷难当;然而只要睡个好觉、或者是大醉一场,心境就能恢复过来。郎主是沉着冷静、意志坚定的武将,其心性可想而知;等他醒来以后,肯定又是神采奕奕,然后定然想尽办法解决困难,而不是像普通人那般怨天尤人。”

尔朱女英低头看了看怀中沉睡的卫铉,又抬头道:“月华,你懂得真多。”

“我们出身不好,只能多学一些本事;若不然,哪能活到现在?”徐月华云淡风轻的说道;她自从在高阳王府经历生死,又得卫铉诚心相待,心态就变了。

她再也不做不可触及之梦,现在只想珍惜眼前一切,只想这般活到老、活到死。

尔朱女英闻言默然,她没有经历什么苦难,此时却也有些感同身受。

。。。。。。。。

“终于成功了。”卫府前院一间房子之内忽然传出一阵欢呼,尔朱英娥和修容、艳姿、小酒窝的漂亮脸蛋已经不成样子,脸上和衣服都是青一块、绿一块,衣袖高挽的手臂也是脏兮兮的。

她们也不管自己狼狈模样,只是惊喜的注视面前大木盆,盆里是充满香味的螺子黛。

螺子黛的原料是染布的青黛粉和花油,她们搅拌完毕,像制作墨条那般反复揉打。其实她们最初只是用半斤青黛粉,但是做出来的颜色要么浓了、要么淡了,始终都不如波斯螺子黛好;于是又加入粉末、花油、香粉……如此越加越多,最终得出四十多斤重的一大盆。

好在忙碌大半天下来,终于弄成了。而且她们还把配方和配方的比例详细记下,今后只要按配方调和,就不必这么麻烦了。此时她们看着一大盆黑不溜秋、莹莹泛光的东西,心中充满成功的喜悦。

“娘子,波斯一颗龙眼大小的螺子黛在京城波斯店邸、粟特店邸卖出三十多两黄金。我们的螺子黛还多淡淡香气,那么大的一颗,至少可能卖出二十两。”小酒窝喜滋滋地说道:“这么一大盆,得有多少钱呀?”

修容、艳姿亦是喜笑颜开。

尔朱英娥的眼光与三人不同,她虽然也很高兴,可是考虑得更为长远,她脆声道:“我大概估算一下,一颗螺子黛的本钱在十八钱以内;从波斯出来的螺子黛的本钱大概也是如此。要是加上漫长的运输本钱,顶多是二三两黄金;然而他们却卖出三十多两,光是利润就有三十两左右。换言之,胡人只需一颗小小的螺子黛,就能换走堆积如山的丝绸、瓷器、纸张、茶饼。”

“胡人如果从波斯带来几千斤螺子黛,就能把整个京城物品买光。如此接二连三,那我魏朝必将被他们买空,几千万百姓也将就成他们的奴隶。”

修容和艳姿笑不出来了,她们在京城生活十多年,当然知道胡人商队每次都是简简单单的来,然后带走几十上百车金银珠宝、金银玉器、精美昂贵的丝绸和瓷器……要是按照尔朱英娥的话来算,魏朝财物迟早被外来的螺子黛掏空、魏朝迟早被螺子黛弄成穷光蛋。

修容危机意味大起,问道:“娘子,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尔朱英娥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好办法,只得说道:“胡人最值钱、最轻巧的是螺子黛,一颗卖价降到二三两黄金的话,胡人无利可图,只能拿大件物品来换。如果一车地毯换一车丝绸,咱们魏朝也不亏。”

“娘子说得好。”入门的卫铉、尔朱女英、徐月华正好听到这番话,他们一眼看到几只大花猫,都是忍俊不禁。

卫铉明白尔朱英娥的笨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西方商人往魏朝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地毯、螺子黛、宝石、药材、香料、宝马;买回去的是丝绸、瓷器、金器、银器、玉器、铜镜等奢侈品。除了售价昂贵的螺子黛以外,赚的都是不算太过离谱。一旦把螺子黛的价钱打下来,那就只剩血汗钱、生命钱了。

“阿郎回来了?”几只大花猫一起相迎。

“嗯,回来了。”卫铉走到近前,指着那盆螺子黛问道:“比波斯的如何?”

“做得一模一样了,还多了香味。”尔朱英娥停顿了一下,说道:“用螺子黛的人非富即贵,虽然不能让胡人赚走魏朝财富,但是我们自己自然没有问题;我打算用模子做成一样大小,每颗二十五两卖尔朱家,若是太过便宜,别人未必要。”

尔朱女英不禁她看了一眼,这家伙真狠,刀刀斩向娘家。

卫铉也不赞成尔朱英娥狠宰尔朱家,摇头失笑道:“生意讲究长长久久,况且大量螺子黛涌入集市之后,价钱就会大跌下来;你现在要是卖得太高、卖得太狠,今后就无法做亲戚了,你收个十二两即可。但盒子要尔朱家自己做,至于他们是自己售卖,还是批量卖给南北商人,我们不用管。”

“听阿郎的。”尔朱英娥有些不乐意,但还是应了下来。她问道:“阿郎和颍阳县主谈得如何了?”

“与她经过一番深入交流,已经谈妥了。”卫铉一本正经的说完,又道:“你有什么疑问只管问女英、月华;我去看看王长史他们,他们都准备好了没有。”

王佑以及拥有家眷的陈元康、赵彦深、裴昂之、陈嘉之、梁御,明日就会离京北上;卫铉身为众人主公,自然要关怀一二。至于所谓的深入交流,尔朱女英和徐月华会说。

。。。。。。。

吏部乃是魏朝尚书省三十六大曹之首,其职责就是掌管天下文官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虽然权力远不如后来的吏部,但定位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吏部曹尚书崔孝芬是博陵郡人,他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是昭武将军、司徒司马、泰昌景子崔挺长子,且又是胡太后的亲家,在朝中人脉深厚。

崔孝芬手里有一份名册,是他刚才从尚书省主官署拿回吏部的。

上党行台都督卫铉大年初三提交的行台属官名册,正式举荐王佑为都督府长史;杜皎为行台长史、范宏为司马、崔肇师为吏曹、卢楷为民曹、张承为礼曹、刘永为兵曹、薛衡为刑曹、贾琛为工曹、沈宽为吏曹司司长、魏绪为民曹司司长、朱桓为礼曹司司长、陈式为兵曹司司长、霍敦为刑曹司司长、韩丰为工曹司司长;此外举荐段荣为骁果军长史、念贤为司马、柳师道为主簿……

尚书令元徽已经通过和批复,新鲜出炉的兵部尚书今早已在骁果军的人事任命之上印上印章,只要身为吏部曹尚书的他再批红盖印,那么这份名册都会通过。

但是崔孝芬不太想批,因为像他这种出身的人,骨子里都在支持九品中正制、门阀制、门荫制……并不认同不分门第、唯才是用的武举。他知道一旦军事上开了头,胡太后下一步就要用这种办法选拔文官;这对包括诗书传家的博陵崔氏等汉家名门来说,无疑是一场动摇根基的灾难。但是他为了避免惹来胡太后不快,又不会率先反对。

与此同时,他也知道这一切都是源于卫铉,故而打算拿捏一番。

“李郎中,你且看看,要不要批复?”崔孝芬将名册交给吏部郎中李琰之。

李琰之接过一看,抬眸看向主官,不解的说道:“尚书,这份名册没有问题啊。”

在南北两朝,地方上的刺史、大都督、大将军、太守、都督、将军权力极重;每个人都能直接任命属官、属将;无须通过朝廷。卫铉也不例外,可他不像别人那般专断,竟然尊重尚书吏部、兵部,主动上奏,这已经是相当给面子了。

况且卫铉只不过是摆出一个态度罢了,不管尚书吏部和兵部答不答,最后都改变不了他的决定;他即便擅自用了,也没有违背朝廷用人之制。而尚书令元徽、兵部尚书李神轨显然也是意识到了这些,所以干脆爽快的批复下来。

既然如此,吏部又有什么好纠结的?又何必去得罪人?

崔孝芬深深的看了李琰之一眼,沉声说道:“李郎中出自陇西李氏,不会不知道武举、文举对名门世家的冲动,不会不知道是出自卫都督手笔,因何不动于衷?”

“尚书所说这些,以及顾虑,我都明白。”李琰之说道:“武举、文举之事,我和李太常等人也曾商议此事。我们觉得无论是武举也好,还是文举也罢;对我李氏都没有影响,也没有必要诚惶诚恐。”

崔孝芬坐到李琰之对面,说道:“愿闻其详。”

李琰之知道崔孝芬只要反应过来,就不会把武举和所谓的文举视同洪水猛兽了,而且对方肯定就会就会反应过来,所以他也没有好隐瞒的,于是说道:“首先是名门子弟生活优渥、衣食无忧,又有名师教诲;而寒族子弟多数时间都耗费在家计之上,两者就算公平公正去考、去比,他们赢不了名门子弟。”

“其次、寒族子弟来历简单,朝堂无人,即便他们考赢了、比赢了;可是他们能否出仕、能否升迁,还是由把控任免大权的名门世家、达官权贵说了算。若无名门世家、达官权贵恩准,他们这辈子休想出仕、升迁。”

“第三、武举和文举固然是为国举才,但又何尝不是为名门世家举才?只要我们折节下交,对脱颖而的寒族子弟诱之以权利、诱之以美色,他们为了升官发财、光耀门楣、光宗耀祖,照样心甘情愿的充当名门世家的鹰犬。也许有那么几个人坚守初心,但是他们如何改变得了大势?”

“既然如此,我们对所谓的武举、文举,又有什么好担心的?”李琰之说到这里,总结一般的说道:“而提倡文武举的卫都督固然令人讨厌,但是他如今深得陛下信重,又做足了态度;我们吏部若是与其为敌,吃亏的还不是我们自己?”

崔孝芬听罢,俨如雨过天晴、云销雨霁,心中豁然开朗,再无顾虑。而所谓的武举、文举好像也个是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