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一步到位
如前所言,卫铉最大的优势不是兵多将广,而是地理位置好、两大盆地数十年未遭战火荼毒、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完好无损,因躲避战祸而来人口又为上党行台奠定了根基,若他像元深在定州、李神在相州那般募集士兵,至少还能拉出十万大军,且不影响南北上党的民生。
卫铉和麾下高层议完军户、赎罪银、直道、人才培养和引进等事,转过头来商议比打仗还要艰难数百倍的发展经济、治理地方等民生问题。而这才是他能否荡平天下的根本因素,并不是武力或权谋。
民曹卢楷拱手道:“主公,按照官民普遍认识,如果没有天灾,百姓辛勤耕种三年会有一年余粮。当然那是我朝初期轻徭薄赋的时候,在战乱频发、军事为主的如今,朝廷和地方将领和官员要尽一切可能将物资投入战争,搜刮得相当厉害,甚至连百姓活命口粮都要拿走干净,百姓哪怕是耕种三百年也不会拥有余粮。”
“我上党此前也是如此,他们在收税之时,往往先以郡府按制收完税以后,再巧立名目,肆意搜刮。自从主公去年入主上党以来,吏曹和民曹、刑曹联手整肃吏治,严惩贪官污吏,从而使巧立名目、肆意搜刮等不法行为得到根除。”
“而且北上党三郡从去年秋天执行主公所创的两税法以来,征税对象从人丁变成了田地、牧场等等固有资产,使税制变得公平起来。而免除未婚男女‘调’的规定、五抽一的税率有效的缓解了百姓负担。较之当初,百姓减少了六成以上的负担。”
“在这六成负担之内,有三成源自贪官污吏、三成源自地方上胡乱设立的苛捐杂税。然而他们搜刮的钱粮物资没有上交朝廷、收入府库,而是被他们中饱私囊了。”
介绍至此,卢楷做了总结:“也就是说,百姓虽然减少了六成以上的压力,但是行台的收入并未受到多少影响。”
卫铉听罢,深以为然的说道:“所以说到底,还是贪官污吏可恶。”
“正是如此。”卢楷拱手道。
卫铉转头看向崔肇师,问道:“崔民曹,我们虽然理清了北上党吏治,但是贪官污吏造成的创伤,非短时间能够改变,如今的百姓仍然生活困苦,家中余粮不多;春耕即将开启,可曾派遣官员巡视?”
“主公,卑职数日前便与僚佐们巡视上党郡诸县,境内沟渠陂塘排水顺畅,水源充沛,再从一场接着一场大雪来看,今年夏天又是一个好收成。据巡视襄垣郡、乡郡的官员回报,两郡的情况也是如此。”崔肇师答完,又道:“过两天,卑职将与卢民曹带人巡视南上党四郡。卢民曹负责劝农,卑职负责肃清吏治、惩办不法。”
南北上党两大盆地水系发达,能浇灌田地却无洪涝之害,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卫铉非常重视农桑,平日间问得最多的也是农桑之事。征战收缴而来的财货除了用于军中发赏及将士抚恤之外,也想方设法让部属采购耕牛,廉价租给百姓使用。
卫铉熟知民间疾苦、对百姓之困苦非常同情,他这种重视民生的态度,使他在全天下的武夫当中显得格外特别;与之相比,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反而不怎么重要了。而这,也是崔肇师等人意愿拜卫铉为主的主要原因。
卫铉听得大为满意,他就喜欢这种主动做事的人,不过还是正色道:“你们此行肃清吏治、惩办不法,不仅影响到四郡官场,而且注定要得罪人,甚至还有生命之险……”
沉吟半晌,他缓缓的说道:“既然要做,且影响一定大,那我们干脆一步到位。范司马、刘兵曹、王长史。”
“卑职在。”范宏、刘永、王佑抱拳应道。
“我们没有时间与南四郡军政官员慢慢磨、慢慢耗,老百姓和普通将士也等不起。你们三人带上两千郡兵随行,把四郡郡兵也给我梳理一遍。”卫铉交待完任务,然后向卢、崔、范、刘、王五人说道:“我们大义在手,畏首畏尾更不是我们风格,我要要求是一查到底,凡是贪官污吏者,都要拿下,该杀的杀、该抄家的抄家。绝不能放过一个害群之马。”
“卑职遵命、末将遵命。”五人肃然应命。
行台军政官员受卫铉影响严重,他们已经习惯和喜欢这种带着霸道的行事作风,既不想跟贪官污吏“打太极”,也不想在不法之辈身上浪费时间。只要你是贪官污吏,他们就会拿下。
总之就是一句话,上党行台不怕逼反贪官污吏、不法将校,但是他们却承担受不起造反的后果。
“昂之、嘉之,你二人也去。”卫铉在与裴昂之、陈嘉之接触中,发现两人都是难得的政务人才,此番正是他们历练的最佳时机。而陈元康、赵彦深军政两得,大局观远胜二人。
“卑职遵命。”裴昂之、陈嘉之抱拳应命。
“长猷、彦深,你二人随念司马、段长史掌管骁果军军纪军务。”王佑和陈元康、赵彦深、裴昂之、陈嘉之是卫铉的私人幕僚,但是卫铉这里也没有什么大事,如果老是放在身边的话,那是对人才的浪费。况且经此安排后,陈元康、赵彦深都是在壶关城,若有什么事,随时都能叫回来商议,
“卑职遵命。”陈元康、赵彦深应命。
再商议了一些具体细节之后,卫铉见众人不再说话,问道:“诸位可还有其他疑问?”
“主公,卑职\/末将暂无疑问。”众人摇了摇头,此前的贪官污吏给大家留下一个烂摊子,然而处理好一个问题,又会扯出一堆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把旧账、烂账处理干净,之后才能及其他,若是连眉睫之火都没有扑灭,哪来的以后?
“那就散了吧!贾工曹留下。”卫铉挥了挥手,宣布这次高层会议结束,接下来,众人只需要各司其职,按照议定的步骤一步一步执行便可。
待众人退下,卫铉向贾琛问道:“荫城铁矿如今怎样了?”
上党产煤铁,古来有之。位于上党盆地南缘的荫城周边的煤铁资源十分丰富。而荫城的形成就是源于上党煤铁的历史。早在夏商周时,人们就开始挖煤冶铁了;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娴熟,就已经有了铁器制作工艺;战国则是正式拥有了铁业生产,据《左传》所记,长平之战的双方军队铁剑就在当地所造。至汉朝,荫城已成为上党的冶铁中心,并且设有铁官。而荫城几乎成为上党铁货的代名词,周边村庄家家有铁炉,人人会打铁。
荫城铁矿也是上党行台唯一一座大规模开采的铁矿,卫铉对此寄予厚望。倒不是因为它储量大、易开采,而是这个铁矿的品质极高,好像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稀有成分。比如说荫城铁打造出来铁锅、炖器、盛器,里边盛水不锈,外面遇潮不腐烂,用得越久,它会变得越来越黑亮。而荫城铁打造的武器和铁铠都是上品,远非其他地方产出的武器能及。
“荫城铁矿现有三千人做工,人手不是很足,主公若想多产生铁、熟铁,还需加派人手,最好再来三千。”贾琛答道。
卫铉毫不犹豫的说道:“不是还有裁汰下来的河北勇士么?再从其中引入三千人。”
工曹兵器作坊建成以后,已经开始用荫城铁锻造兵器,除了刀、枪头、矛头、箭矢、斧子之外,还制作铠甲,考虑到人手不断扩大,卫铉有信心在年底自给自足。而且他还向私人铁匠铺子下订单了,让他们也帮着生产武器。
他现在拥有不计其数的铜钱铜锭、金银珠宝,但是这里商业还很落后,交通也不方便,无法从外面换来大量粮食和丝绸、麻布等实用之物。如今用这些吃不了、穿不了的东西换来武器装备,那是再划算不过的了。
交待完毕,让贾琛下去自行安排。
这也是身为上位者应该做的事情,大战略大方向由他来考虑,而麾下文武则围绕大方针处理细节问题。
卫铉眼见时间离晌午还早,起身前往自己的官房观看魏朝建国以来的文献。
一般而言,这类记载纪要的文献枯燥乏味,远远不如史书古籍、诗词歌赋精彩有趣,但是想要治理好一个地方,不了解实际情况是不行的,而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也能让他少走很多很多弯路。
。。。。。。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已至正午。一名亲兵入内禀报:“主公,午膳准备好了。”
卫铉放下手中书籍,起身走向外间,见是火锅,而桌上饭菜丰盛、量多,一个人吃着也没意思,又想起都督府只剩下三名高官,于是吩咐道:“请杜长史、张礼曹、薛刑曹一起过来用膳。”
“遵命。”亲兵行了一礼,快步离开。
杜皎和张承、薛衡很快便至,主公经常请他们一起用饭,他们习惯的同时,心中十分感激主公对自己重视、礼遇、恩宠。
见礼过后,杜皎上前看了一眼,顿时乐了:“主公,此为尔朱娘子养的大鹅?”
尔朱英娥向卫铉索要的聘礼只有大雁,因为大雁象征忠贞不渝、不离不弃、生死与共;从周朝起,人们就用大雁作为婚礼的吉祥物,然而大雁飞得太高,相当难以捕捉。如果没有大雁的话就用猛禽或家禽代替,首选是大雕、矛隼、雄鹰;次之是天鹅、白鹭、鸳鸯、鸠鸽(鸽子);最后才是鹅、鸭、鸡。
尔朱英娥向卫铉提出条件后,自己又从各地买来很多飞禽、家禽。由于她养得实在太多,这些高官不仅知道她努力为完婚做准备,而且深受感动。
卫铉点头道:“确实是从家里拿来的,家里有一千多只大鹅、鸭子,它们老是在半夜三更‘嘎嘎’叫;而且是一只叫、全部跟着叫,那声音吵得阖府不安;征得娘子同意,便开始炖了些。”
一听此话,三人都能想象到那种声音,薛衡坐下道:“十几只的声音都让人受不了,更何况是那么多?不过可以转往城外庄园养啊!”
“娘子担心被歹人毒死,只有养在家里才能放心。”卫铉心中也很感动,那些大鹅、鸭子的价值肯定不如城外庄园的牛羊高,但是它们却蕴含着尔朱英娥无限深情、无限期待,再加上她的梗阳牧场曾经被毒死过无数牛羊马匹,所以她把家里的飞禽家禽看得比无数牛羊还要重要。
三人听得肃然起敬、深受触动。尔朱英娥乃是天下第一诸侯的嫡长女、乃是整个尔朱势力的“长公主”,然而她为了卫铉做到了步田地,着实是难能可贵。
卫铉不知三人心有所感,见他们都坐了下来,招呼道:“今日我们也来尝一尝。”
除了荫城铁锅里炖着的鹅肉,桌子上配有羊肉、五花肉、时蔬。
四人也不着急,一边慢慢吃、一边交流。
薛衡说道:“主公,您在京城那些日子,念司马和段长史让果毅军和斥候军再次发动剿匪战役,他们在太行山西麓剿灭三十多支土匪,俘虏三千七多人,此皆为真正的匪类,与被迫为冠的老百姓不同。据姜衍将军说,山上还有两座规模较大的山寨,他们如今已经并成一寨,人数约有两千余众,不过他们此时应已胆寒,主公何不遣人招降?”
卫铉也知道此事,而被擒获的贼众已经被当成了矿工、炼奴,闻言道:“能招降便招降,也好减少我军伤亡。不过我担心他们贼性难改,贸然引下山来,未必是好事啊。”
杜皎说道:“主公,卑职倒有一策。”
卫铉笑道:“说说看。”
“派郡兵断其下山之路,使其无粮可食,同时对普通贼众进行招降,如此即可瓦解其军心,促使贼众自行下山投降。他们陆陆续续下山,我们也能陆陆续续打散安置,只要他们不聚在一处,自然影响不了大局。”杜皎说完,又道:“再说修路、开矿也要人手,杀之也可惜。”
卫铉想了想,点头道:“那就这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