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元季聪之智
孝昌三年正月二十八,正是午后时分,春日阳光并不刺眼,反而照得暖融融的,让人生出几分慵懒睡意。
胡太后小憩一个时辰,又开始在式乾殿批奏章:“朕记得元琛和杨椿从关中送来几封加急奏疏,给朕找出来。另传兵部尚书李神轨见朕。”
河北和关中战事,历来被胡太后视为重中之重,而易攻难守的河北又重于后者;如今杜洛周和葛荣的兵锋被李神、元彝等成功顶死,她也有精力关注关中事宜了。
李神轨近来整合兵部,也是十分忙碌,他得召之后,放下手中事务,匆匆忙忙来到式乾殿:“臣参见陛下。”
“免礼。”胡太后将几份奏疏交给元季聪,让她递给李神轨:“这些奏疏分别是元琛和杨椿发来,你先看看吧。”
李神轨心头凛然,萧宝夤和元琛、杨椿、元恒芝等人数日前刚刚发来捷报,他们小胜了几场,收复了半个泾州,身为副将的元琛、杨椿此时同时上奏,难道关中官兵吃了败仗不成?
他如此想着,连忙从元季聪手中接过奏疏,一目十行的看完一封又一封,过了一会儿,方才发现自己是虚惊一场:关中一切都好,诸将今于安定郡休整,准备发动下一轮战役;不过元琛和杨椿竟然纠察起萧宝夤军吃空饷之事,这不是瞎搞么?
胡太后努力压下胸中怒火,问道:“吃空饷这种事儿,是不是常有?是不是席卷了全军?”
“禀陛下,据微臣所知,吃空饷乃是常有之事,历朝历代都无法避免……”李神轨以为胡太后要问她如何才能避免吃空饷现象发生,暗中已经打好腹稿。结果胡太后却打断了他,皱眉道:“朕不是问这个,朕问你吃空饷在我大魏到底严重不严重?”
“还是挺严重的。陛下您也知道军武世家、各地将领一向无法无天,当初张仲禹仅仅只是建议‘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就被他们烧掉宅院、烧死兄长。”李神轨做好铺垫,愈加恭敬的说道:“那些人霸道惯了,他们动不动就吃拿卡要,有时甚至闯入民户抢钱粮、抢女人。相比之下,吃空饷反而不足为奇了。”
胡太后默然半晌,又问道:“你与朕说说,他们是如何吃空饷的?”
“吃空饷的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将士们光拿军饷不打仗;二是军中主将克扣老兵残兵的安置费用,但是他们照样足额领走饷钱;三是多报名额,麾下明明只有一幢士兵,却拿了一镇份额,如遇巡查,则拉来乞丐、百姓凑数。”李神轨额头布满了细汗,这次被胡太后揪出来,新成立的兵部怕是要成为替罪羊了,毕竟兵部在名义上掌着天下兵事。
想到这里,他继续说道:“陛下,其实我朝立国以来,军中就是三者兼具了,只不过后来越来越严重而已。”
“朕没有怪你,朕也知道军中有吃空饷严重,如果不是元琛和杨椿的奏章,朕险些忘了此茬。”胡太后看出他的不安,安抚完毕,叹息道:“小小一个关中镇将,一年便可贪墨万贯之多,那其他大将又是什么样子?南方大军又是什么样子?”
李神轨硬着头皮道:“安丰王(元延明)清廉俭朴、不营产业;更是捐赠家产,赈济灾民,南方大军有安丰王坐镇,当无此忧。”
胡太后嗤笑一声:“安丰王清正廉洁,有能力有威望,但是下面的人铁了心要贪墨到底,他一个人能拦得住吗?朕早就知道那些将军是什么德行,这些奏章倒是警醒了朕。”
李神轨直觉要发生点什么,但念头却是一闪而没,什么都抓不住。只好问道:“陛下,这些奏疏要如何处置?”
“大战在即,不宜临阵换将,更不宜在军中大动干戈;此事且先如此。”胡太后沉默了一会儿,又道:“今日所说,一字都不能外泄,你先下去吧。”
李神轨恭声应了声是,告辞离开。
胡太后等他离开,眉锋一剔,冷笑连连暗自发狠:“关中军如果烂透了,朕他日就把这块烂肉整个剜掉;羽林军堕落了,朕也可以重建。那些军武世家、不法宗亲要是真的以为朕法不责众、投鼠忌器,那他们就大错特错了。”
发了一阵狠,胡太后又开始批阅奏疏,而第一封就是来自上党行台。她看完之后,不禁转嗔为喜:“卫铉不负朕望,刚刚回到上党不久,便派兵进驻相州,策应李神。与此同时,还大刀阔斧整饬南上党四郡军政、清查四郡郡兵吃空饷一事,严惩不法将官。这才是为社稷之事而谋的人。余者纵不是酒囊饭袋、昏聩无能,也是贪墨不法、以私废公、结党营私。”
胡太后正在为吃空饷而大生闷气,卫铉这封奏疏对于她而言,不亚于一线光明,不过她更满意卫铉铁面无私、执行严苛。因为这类人属于是孤臣,刚正不阿的孤臣得罪了太多人,他们注定没有盟友,结不了私党,无法对皇权构成威胁。只要卫铉能够始终保持此风、始终对事不对人,那她就会将对方视为擎天柱,会成为对方最强大的靠山。
元季聪闻言,红若玫瑰的唇瓣弯起一丝笑意。
一般的奏章,元季聪都可以启封阅批,但是军国大事需要转呈胡太后,另外就是“封章奏劾”之娄的奏疏必须直达御前由胡太后亲启,上奏的内容也只有她一人知晓。如果她觉得无足轻重、对奏疏留中不发,那么别人永远也不会知道。
卫铉这封属于军国大事,元季聪也是有权启封阅批的,她刚才一边整理奏疏、一边聆听胡太后与李神轨对话,当她听到“吃空饷”、胡太后又甲因此而怒,于是把这封放在最上面,以便胡太后第一时间观看、以便借机展现出卫铉的与众不同。
果然她之不出所料,由于有了关中之事作为依托,胡太后更加重视卫铉了;若是换成平时,或者过后一两个时辰,这封奏疏定不能达成此效。
胡太后感叹一番,随手把奏疏扔在案几上,抬眸向元季聪说道:“季聪,你说朕应当如何封赏?”
“陛下,河东公升得太快了,已惹来不少非议,臣以为赐些财物即可。”元季聪以退为进。
“若他们人人像卫铉一心为国,朕也不吝封赏。那些人无能无德也就罢了,反而嫉恨有功之士,当真是不知所谓。”胡太后停顿了一下,又道:“卫铉不是要完婚了么?便册封尔朱英娥为从一品上党郡君,赏金千两、蜀锦千匹。”
说完,便对元季聪道:“季聪,去拟旨吧!”
“喏!”元季聪欠身一礼,飘然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