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皇帝病重,医官们已在报儤值房留宿了一旬。
行至檐下, 唐笙听到了他们的议论声。
“新药喂了好几日了,一点成效都没见着, 我瞧着,陛下比从前更憔悴了。”
“她认定了是安神汤的缘故,旁人劝什么都不管用。”
“由她去吧,这个时候谁开方谁倒霉,最后追究起来可是要赔命的。”
“这倒也是。”
“一点法子都没了么?”
“已经上山请了两回执一道人了,仙人都不愿下山,能有什么法子了?”
……
唐笙即将推门的手垂落,她转身出了太医院,漫无目的地沿宫道行走。
枯叶卷地声愈发扎耳了,唐笙找了声源。
听风院中,芳华凋敝,层叠的枝桠掩映着远处灯火阑珊的颐宁宫。
今年的秋日格外肃杀,听风园的新绿几乎是在一日间落尽的,宫人们私下皆言,这不是个好兆头
太后病了,皇帝病重,政局紊乱——这园中花草有灵性,正是万艳同悲时。
唐笙立到双脚发麻,才意识到自己站的是当初刚来到这个世界,险些遭受高尚宫拷打时跪着的地方。
那时的秦玅观支颐稳坐步辇,一颦一笑间,皆带着忖度天下的气度。
宫道的转角,她也曾与秦玅观遥遥相望,走近后悄悄牵起彼此的手。
她要溺死在呼啸而来的回忆里了。
唐笙扶着树,掌心贴着干枯的树皮,大口大口喘息。
跟随她的暗卫意识到不对,当即上前扶住她,劝道:“唐大人,回去罢。”
唐笙抹开她的手,重新踏上回宣室殿的路。
迈上石阶,便能看到外殿里立着一排内阁的值夜大臣。
唐笙才进殿,第一道声音便响起了:
“总督大人,百里加急,瓦格人进犯辽东边境了。”
紧接着就是第二道:
“唐大人,蕃西急奏,西域诸邦似有异动。”
第三道也来了:
“大人,仵作开馆检验过了,那尸首年龄对不上。”
唐笙脚步一顿,偏首看向说话者。
“其余人呢。”
“都能对上。”
“封锁各关隘,大力搜捕。”
她正欲往内殿去,身后的朝臣匆忙叫住她,希望她能给秦玅观传话,内阁陈奏的许多要紧事,都需要秦玅观尽快拿个主意。
烛光下,唐笙高挑的身影轻晃。她缓了片刻,扶住朱门,喉头哑得说不出一句话。
朝臣自知催得不是时候,惭愧地低下了脑袋。
“蕃西陛下早前已调整过布防,辽东有林朝洛镇守。”唐笙沙哑道,“若非能够颠覆朝纲,撼动国本的事,不必再陈奏。”
“还有一事,事关国本——”
袖风拂动,眨眼间,唐笙已调转了方向,往殿外去了。
诸臣齐侧目,面露忧色。
宫道上,唐笙的步伐越来越快,宫娥需得小跑着才能跟上。
唐笙不答,小宫娥体力不支,提着裙摆唤道:“大人,您要到哪儿去!”
“朝元观。”唐笙头也不回道,“再有政事,转达方府尹。
天蒙蒙亮时,一队人马穿过齐安门直奔朝元山,领头人一身斯文宽袍,灌满风的衣袖间却压着柄长刀。
*
烛火熄了,寝殿内一片寂静。
秦玅观攒出些力气叩响木榻,方汀收拢只垂了一侧的帐帷,托她起身。
“陛下,我扶您用药。”方汀低低道。
与其说扶,不如说是圈和拖。
秦玅半身倚着方汀,指尖指向屏风。
“陛下,您圣体要紧,政事还是等康健了再处置罢!”方汀劝道。
秦玅观摇头:“立储……等不得……”
方汀别过脸,眼泪夺眶而出。
“取,大印来。”秦玅观挣扎着起身,险些滑脱方汀臂间的支撑。
“来人!”方汀叫来宫娥,一同托住秦玅观,“来人!”
艰难挪到五屏椅时,秦玅观几乎是枕着自己的手臂伏案书写。
方汀取来鹤氅,披在她肩头。
秦玅观握了几回笔,才颤抖着写下了“秦长华”三字。
这大概是秦玅观一生中,写过的最为漫长,最为艰难,措辞最为简洁的诏旨了。
第一道:“惠明翁主秦长华立为皇太女。”
第二道:“唐笙加少傅衔,协领六部,辅佐军政。”
朱笔滑落,彻底脱力的秦玅观枕上书案,静静望着方汀取出皇帝之宝,印上绢纸。
书案上落下点点泪痕,秦玅观挪动手腕想要掩去,却听得方汀带着哭腔的声音。
“您这般,唐大人知道了该怎么办呐……”她哽咽道,“这怎么能行?”
熬不熬得过去是一回事,准
不准备又是一回事。
无论如何,她都是大齐的皇帝,她赌不起。
秦玅观没回答方汀的话,只是在宫娥的搀扶下撑起些身。
虚掩着的明窗散进点点湿润的气息——外边落雨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檐下聚集的雨幕不似夏日的白茫,而是像弥散的雾气,飘于半空。
“御马监应当放了油衣,唐大人淋不到雨。”她知道秦玅观忧心,出声提醒。
秦玅观阖眸。
宫人们听到了念珠碰撞的细碎声响。
一直被秦玅观拢于掌心的东西露了出来。从寝殿挪至书房的路上,这串念珠几次要落下,所幸,最终还是被她带出来了。
“封进匣。”秦玅观摩挲温润的白玉珠,唇瓣翕动。
“陛下?!”方汀跪下,不敢去接这念珠。
秦玅观语调极轻,轻到只有方汀能听见。
“在朕心中……她已是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