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唇瓣颜色深了好些,心跳也快要跃出胸膛了。唐笙一马当先,破开湍急凉寒的水流,带领先锋往江岸进发。
身边有军士倒下,伸长了臂膀呼救,眼底满是绝望。
“唐大人,救我——”
喊声凄厉,引得众人侧目。
唐笙不忍忽视,攥紧了缰绳,探出一只手。越来越多的军士扯住了缰绳,好让唐笙站定。
就要抓住了,唐笙往前探身。
沉水的军士在最后一刻攥住她,唐笙借力讲他拉了出来。
就在这要紧的时刻,作为坚石的河曲马却踩空了,马蹄打滑,甩出连串的水珠,发出一声嘶哑的哀鸣。
唐笙被它掀于水中,鼻腔和喉腔满是江水。
“总督——”
“唐大人!”
行在她身边的军士呼喝着扎进水中,想要将她拽起身。
唐笙沉沉浮浮,身上的甲胄沾了水更为沉重,似是要将她拽进水底。
手臂被人抓着,又被冲开,凉水无孔不入。
越是慌张,越容易被水冲走。唐笙终于在呛了许多口水后冷静下来,摸索着临近的重物撑起身来。
河曲马并未行远,唐笙找准机会拽住缰绳,冲破水面。
“本官无碍!”唐笙咳出了江水,大口大口喘着粗气。
牲口也通人性,河曲马并未拖拽着唐笙奔走,而是扬脖将她拉近。
主将的行为鼓舞了兵官,将士们团结一心,连拖带拽,结成小队蹚过江水。
上岸的唐笙拭去面上的水珠,来不及为劫后余生而庆幸,便疏导起了秩序,鼓励军士继续前行。
等到最后一队军士渡过了江,唐笙才翻身上马。
天已大亮,阳光是那样灼人,晒得唐笙背脊回温。
她远眺秋日广袤的原野,感受着这清透温和的光亮,搅动双手,将缰绳缠得死紧,这才压住了心中的痛楚和憋闷。
秦玅观当年若是能遇上这样一场暖阳,就不会落下这具病弱的躯体。
上苍何其不公?
明明吹了许久的风,但唐笙面上仍是湿润的。
眼下渐入旱期,初秋的江水便已这样寒冷了,庆熙十七年的隆冬,秦玅观又是怎样蹚过的?
面上的水泽揩干了,风一吹,又变湿润了。
恨意和不甘化作尖啸风声,跨过奔腾的平沙江,散满回京的这一千二百里。
唐笙套上盔,系好护面,遮掩住自己的神情,唯余一双为恨意沾染红晕的眼睛。
*
“辽东仍未回应?”
“回太后话,未曾。”
裴音怜阖上沈崇年递上来的请立储君折,定定瞧着窗外。
她要换取以沈崇年为首的文臣们的拥立,必然要给予他们便利。将唐笙从辽东调回,算是她和一众文官的交换。
她虽允了三法司下发公文,但打心眼里是不希望唐笙听命的——辽东说到底也是大齐一片富庶的国土,捏在她们母女手中远比被旁人割去强。
沈崇年这个老狐狸惦念辽东,一心想要当霸王,日后势力壮大了不免是要威胁坐不稳皇位的秦玅姝的。
但唐笙也要除。
禁宫不是密不透风,她在这里沉浮了近二十年,鲜少有事能欺瞒她的眼睛。
秦玅观对唐笙的绝非单纯的宠臣或是近臣遗属之情。唐笙能如此竭智尽忠地侍奉秦玅观,必然也对秦玅观抱有相同的感情。
如今她手上捏着辽东军政大权,皇帝突然驾崩,保不齐会做出什么疯事。
裴音怜敛眸,压下了几分催促办结唐简一案的折子,心中起了杀意。
旁人愈是想要的,愈是想护着的,便说明那东西是真的好,裴音怜说什么也不会将辽东拱手让人。
“去传话,告诉沈老太傅,午后的朝贡他也得到场。”
这是事先约好的暗号,宫里若是传出了这样的话,便是在告诉宫外的人,要预备着册立储君了。
沈老太傅自然会意。
沈府中满是鸟鸣,沈崇年仰头瞧着廊檐里蹦跳的鸟雀,抬手打开最后一只笼子。
沈绍文新带来的消息和这鸟鸣一样悦耳,沈崇年不禁眯起眼睛,指头点着膝盖打起节拍。
“这么说,太后今日就要立二公主为太女了。”他接过沈绍文递上的茶,却不急着喝,“辽东那边有消息么?”
“果如您所料想的那样,唐二还是不给回信,像是畏惧了,知道回京就要丢命了。”沈绍文恭维他道。
“这可说不准,太后也不想封老夫为辽东王啊,口中的话是真是假,我们也不知。”沈崇年刮着盖碗壁,“眼下就是催长卿了,她至今不递信来,是该敲打一番了。”
“许是长姐远在辽东,路上消息耽搁了,忙于政事也未可知。”沈绍文不在明面拱火,暗戳戳地提点沈崇年。
沈长卿这些年同女帝党走得近,但因父族的原因始终没握上
实权。多数时都在沈家和女帝之间摇摆,像是给自己留了两条路。
“老夫还不知道她?”沈绍文方才这番话似在说他同女儿不和,不为女儿敬重,沈崇年笑了下,眼底流露出几分被人戳穿的不悦,“不过,你也不必说得这样含蓄,她到底是老夫的亲女儿,孰轻孰重,她拎得清楚。”
“是,是,是。”沈绍文拭去额角的汗,赔笑道,“父亲说得是。”
沈崇年眼底的情绪淡了,他喝了口茶,不紧不慢道;“她选什么,由不得自个。”
群鸟翻飞间,沈绍文忽觉颈间一热,他探手去摸,摸到了飞鸟新粪。想要捉鸟来打,却又碍于沈老太傅的面子不敢发作。
沈崇年被他的模样逗笑了,他见沈崇年笑了,顷刻间就变了脸,谄笑道:“还得是父亲养的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