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心情复杂的皇帝

第二百零二章心情复杂的皇帝

最终,皇帝陛下凭借天然的地位优势(淑妃不敢过分耍赖)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成功在题为“高级生物和一般动物到底哪个更幸福”的长乐宫首场帝妃辩论赛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败方辩手庄韫兰悲愤表示,她被皇帝陛下说服了,现在就要去享受作为高级生物的高级生活:享用经过人类烹调的高级食物!

皇帝陛下继续憋笑,很给面子的没在那盘西湖醋鱼被呈上桌的时候,重提淑妃的鱼鸟论。

但他眼底那明晃晃的笑意,还是让庄韫兰愤然吃光半条鱼。

QAQ输都输了,再不多吃点多亏啊。

由于淑妃天然的歪话题特质,等到皇帝陛下想起自己最初的疑问时,已经是次日上朝的路上了。

于是,数年都没机会在皇帝主子面前露脸的东厂探子,终于在这日朝散之后,得到了报效主子的机会。

经过一番简要而客观的汇报之后,皇帝陛下知道昨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了。

姚氏的确大胆。

但是在听说姚氏捧着那对鸳鸯荷包进了正殿,没过多久就被淑妃连人带物打发走之后,皇帝的心情竟不是全然的欣慰,而是掺杂了些连他自己都看不明白的复杂。

还没等皇帝陛下琢磨明白他此刻的复杂心情源自何因,即将奉旨巡边的令国公前来请见。

这是正经事,皇帝马上宣令国公进殿。

两人就具体的巡边事宜议了半日之后,就又带出了不少有关边关城防的事情。

被太祖皇帝驱逐出中原之后,北方蛮族入侵中原之心从未消散。

那些马背上长大的外族,既不事生产,也不懂劳作,缺衣少粮之时,想的都是如何掠夺中原,甚至再次成为这片江山的主人,重现前朝时的辉煌。

为这个,太宗皇帝排除万难向北迁都,又御驾亲征,四次迫使蛮族北迁。

但蛮族却一向是贼心不死。

景朝自太祖皇帝始,没有任何一任帝王不曾想过要永绝后患。

但这些游牧民族,却实在是难杀。

哪怕中原骑兵已经拥有了与他们对决于平原的本事,可是朝廷的兵马去了,却并不一定能寻到他们的踪迹。

太祖朝和太宗朝的将领把他们打怕了,于是这些人学会了躲。

他们不再与景朝的兵马对峙,但是朝廷北征之师一旦退回京师,这些蛮族却又会反扑边关,烧杀掠夺,令边关百姓苦不堪言。

尽管单论北面防线,朝廷的常驻守兵合计便已有数十万之多,但是以景朝疆域之广,这数十万人分散排开,每个要塞也不过是十万人而已。

这对朝廷而言,已经是一笔十分之可观的兵饷。

蛮族随畜逐水草,可以倾巢而出,举多部而攻一城,但中原的守兵却不可能悉数撇开自己戍卫的要塞,去驰援被攻击的城池。

可若是再增兵,兵马粮草,又要靠什么支撑。

从古至今,中原也没有哪个朝廷能够常年负担那样一笔庞大的开支。

若是真的那么做了,不用蛮族入侵,国库就要先一步告急。

朝廷一旦没钱,中原腹地狼烟四起就在眼前。

那不是御敌,而是自掘坟墓。

莫说是常年将更多的兵马驻于边关,就是太宗皇帝那四次亲征,哪怕悉数得胜,至今在文官眼中也是毁誉参半。

因为驱敌是真,致使国库空虚也是真。

所以孝宗皇帝继位之后,只得暂且休养生息,不再大举派兵征讨蛮族。

再之后,哲宗、仁宗、章宗乃至先皇,虽然俱有讨蛮之心,但却始终未能真正将之歼灭。

皇帝明白太宗皇帝为何要征,也知道孝宗皇帝为何不征。

他还知道,不论是太祖太宗,还是孝宗哲宗,甚至中原王朝的每一个帝王,没有一人不明白,蛮族是不可能真正被消灭的。

匈奴之后有羯,羯之后又有突厥,再然后,契丹乃至今日的鞑靼,哪一个不是觊觎着中原这片沃土。

即便鞑靼能够在他手中终结,短则十数,长则数十,国朝就会面临新的外敌。

但是摆在皇帝眼前的,却还有一个他不得不思量的问题。

朝廷的兵马虽然操练未止,但是这些人,大多从未参与过真正的大战,就是先帝朝曾经出征过的将士,至今也有很多年没有上过战场了。

中原骑兵对蛮族的震慑,仰仗的是太.祖朝与太宗朝那杀敌如破竹的攻势给蛮族留下的阴影。

但是恐惧的种子长成之后,却总有枯败的那一日。

为了不令朝廷陷于被动,后世的帝王必定要继续祖宗的未竟之业。

因而令国公这次的巡边,并非只是扬威于外、巡视边防那般简单。

皇帝需要在蛮族心中那颗恐惧之树未枯之时,知道两方兵马如今孰强孰弱,然后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

与令国公这一议,最后演变成了内阁开会,连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并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全员列席。

再加上前朝其他的政务,皇帝忙的半个多月都没进过后宫。

再知道后宫的消息时,都是五月末了。

皇后娘娘的风寒好了,还遣人去乾清宫禀告了皇帝一桩大喜事:咸阳宫的司选侍有孕了。

皇帝怔了一下,才想起来司选侍是哪个。

前朝的政务暂且忙完,皇帝起身去坤宁宫看望病愈的皇后。

路上,不仅对司礼监的本职工作用心,对皇帝陛下无暇亲自操心的后宫之事也上心的张保,细心掐算着本次坤宁宫侍疾人员排班表,尽职尽责的向皇帝陛下禀告:今日正是淑妃娘娘和司选侍侍疾。

进了坤宁宫,皇帝果然就看到了淑妃。

跟在她和皇后身后墩身接驾的,应该就是司氏了。

新册封的四个选侍,皇帝至今只召幸过司氏。

之后看了淑妃那改编版话本,再看到新人的牌子时,皇帝不知怎么就想到了话本子里面的那个富家子,再然后,就是淑妃奋笔疾书,满脸杀气腾腾为富家小姐伸冤、誓要诛尽喜新厌旧负心人的脸。

鬼使神差的,新人的牌子,皇帝就翻不下去了。

既然翻不下去,皇帝自然也不需要勉强自己去翻。

只是没想到,司氏和朴氏一样,竟然一次就有了。

皇帝子嗣不多,此时知道司氏有孕,他自然也欣喜,但是有朴氏之事在先,竟然冲淡了皇帝心中的那抹意外之喜。

皇帝道句平身,先关切皇后的身子,得到的答案自然是好全了。

然后皇帝又夸赞淑妃侍疾有功,司氏他也顺带着夸奖了一句。

司选侍原本那好不容才暂且压住、令她不至于御前失态的欣喜,就被皇帝这平静如斯的神情给冲淡了,她转而有些不知所措的看向皇后和淑妃。

皇后自然要为有孕的司选侍请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