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晶体管计算机,完工!

两人走到窗前,只见远处的轧钢厂后区已是机械轰鸣,灯火通明。

数十辆军用卡车首尾相接驶入工地,车上是全副武装的工兵部队,还有大量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工兵部队昨晚就进驻了,\"赵部长看着窗外热火朝天的场景,语气中充满自豪,

\"他们保证一周内完成主体结构,两周内完成内部装修,一个月内研究所就能全面投入使用。\"

昔日荒芜的土地上,挖掘机和推土机正在日以继夜地工作,一座座钢架结构正在拔地而起。

在这个缺乏现代化建筑设备的年代,能有如此高效的建设速度,全靠这些兵工出身的工人们用血肉之躯硬抗。

\"对了,第一批专家明天就到,\"赵部长说,\"我已经安排在礼堂开会,你要做好准备。\"

李明远点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期待与坚定。

……

轧钢厂临时搭建的简易会议室内。

李明远站在讲台上,环视着座无虚席的会场。

礼堂里坐着的都是从全国各地紧急调来的专家学者,有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也有精力充沛的年轻工程师,还有一些身穿军装的技术军官。

120名专家,代表着新龙国最顶尖的科技力量。

\"同志们,\"李明远开门见山,\"我知道你们很多人是收到紧急命令赶来的,甚至不清楚具体任务。今天,我就告诉大家,我们要做什么。\"

他按下幻灯机按钮,第一张幻灯片投射在身后的白墙上——一台庞大的计算机结构图。

\"我们要研制龙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会场上一片寂静,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动弹。

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仿佛听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

电子计算机?那可是连星条国都没几台的高端设备!

李明远没有停顿,按动按钮,切换到下一张幻灯片——雷达系统结构图。

\"我们要研制新一代脉冲多普勒雷达系统,能够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实时更新数据。\"

会场上开始有人小声议论,但很快又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盯着李明远,等待他揭晓更多\"不可能的任务\"。

第三张幻灯片——火控系统图。

\"我们要研制全自动火力控制系统,将目标探测、弹道计算和武器控制集成为一体,实现对高速移动目标的精确打击。\"

这次,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惊呼,几位军方工程师甚至猛地站了起来,眼中充满难以置信。

李明远继续切换幻灯片,展示系统的各个模块和技术细节。

每一张图都让在座的专家震惊不已,有人激动得浑身发抖,有人则呆若木鸡,仿佛被雷劈中。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缓缓站起身,声音颤抖:\"李...李总工,这些...这些都是理论上可行的系统,但实际制造难度...\"

\"不仅可行,而且我们已经有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李明远自信地打断道,随即展示了一个小巧的晶体管样品,\"这就是关键所在——晶体管。\"

\"老天爷啊...\"一位中年教授倒吸一口冷气,\"这是...这是真的晶体管?不是样品模型?\"

李明远没有回答,而是将晶体管接入一个简易电路,灯泡立刻亮了起来。

会场彻底沸腾了。

几十名专家同时站起来,争先恐后地涌向讲台,想一睹这个\"神奇小物件\"的真容。

人群中,不时传出惊叹声、质疑声和激动的讨论声。

\"不可能!这种程度的晶体管,即使是星条国也才刚刚开始研发!\"

\"这是真的吗?我们龙国人自己做出来的?\"

\"如果这是真的,那我们可能要跨越十年的技术差距啊!\"

李明远静静地站在讲台上,看着这群国内顶尖专家因震惊而失态的样子,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震惊过后,是无尽的疑问。

专家们七嘴八舌地提问,从技术原理到制造工艺,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应用,几乎每个人都有十几个问题要问。

李明远沉稳地一一作答,对每个问题都能给出清晰精准的解释,甚至还能指出提问者思路中的盲点和误区。

他的从容和博学让在场的专家们再次震惊——这哪里像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简直就是一位经历了几十年科研生涯的顶尖科学家!

三个小时后,会议接近尾声。

李明远宣布了组织架构:

\"根据专业方向,我们将分为四个核心组:计算机组、雷达组、火控组和基础元件组。\"

\"元件组负责电子管和晶体管的研发与生产;计算机组负责整机架构设计与实现;雷达组专攻信号处理系统;火控组研究自动化控制技术。\"

李明远念出了各组组长的名单,全是顶尖专家。

但他也明确表示:

\"虽然各组有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但技术路线和关键节点将由我统一把控,确保各系统能无缝衔接,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

接下来的日子里,研究所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昼夜不停地运转着。

李明远实行特殊工作制,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作业。

每个实验室都灯火通明,无论是凌晨三点还是正午十二点,都能看到忙碌的身影。

\"他妈的,老子研究了一辈子电子管,今天才知道原来还能这么做!\"元件组的老张一边调试设备一边骂骂咧咧,脸上却露出孩子般的兴奋。

\"这种结构...简直太妙了!怪不得能提高稳定性!\"计算机组的年轻工程师小李抓着头发自言自语,眼睛几乎没离开过图纸。

就连一向吹毛求疵的雷达专家老刘也不得不承认:\"李总工设计的信号处理系统,比我研究了十年的还要精妙十倍!\"

短短三周时间,元件组就完成了特制高可靠性晶体管的量产工艺,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一周。

一个个精密的晶体管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流出,每一个都经过严格测试,性能稳定,质量可靠。

元件组组长激动地向李明远汇报,\"按照常规进度,这种工艺至少需要半年才能稳定下来!\"

李明远只是微微一笑:\"因为我们有最优秀的团队。\"

实际上,他心里清楚,这是因为他提供的技术路线直接跨越了无数试错阶段,让团队能够直奔终点。

与此同时,计算机组也取得了惊人进展。

根据李明远的设计图纸,他们完成了中央处理单元的搭建,一个约人型大小的晶体管计算核心初具雏形。

\"这么小的体积,却能实现这么复杂的功能,简直不可思议!\"计算机组组长惊叹道,\"如果用电子管来实现同样功能,至少需要占据整个房间!\"

首次晶体管全面加电测试那天,整个研究所的人都挤在实验室里。

当最后一组晶体管被接通电源,全部点亮的瞬间,所有人不约而同地屏住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