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皇帝帮我扬名
马寻不想当才子,可是这个时候他没有什么选择权了。
马秀英无比骄傲的看着完整版的《临江仙》,对朱元璋说道,“瞧瞧读书人家作的词,历代兴亡不过谈资笑料罢了,悲壮慷慨,这才是荡气回肠!”
朱标也捧着说道,“还是舅舅品行高洁、胸怀旷达,不过还是该少些淡泊洒脱的习性,您就是太看不上世俗了。”
马寻更为尴尬了,这是杨慎的事情,和我有什么关系!
不过此时此刻,他说了也没用,谁让杨慎现在还没出生呢。
找到了罗贯中得收拾他才行,要不是因为三国,我怎么会当文抄公呢!
马秀英有些担心的看着马寻,欲言又止后还是选择闭口不言。马寻有些时候性格比较拧巴,这件事情大家也都知道。
想要让他有太多的改变不现实,各何况这样的一些拧巴也无伤大雅。
只要人别跑了就行,马秀英是越看自家弟弟越是喜欢,也就是马家才能有这样的人才,也就是爹教的好、小弟才如此出息。
马秀英的骄傲可以理解,朱元璋和朱标也都跟着骄傲,包括李贞也都是夸奖不断。
原因非常简单,无非就是马寻多才多艺,不管是品德还是文采等都是首屈一指的。
有着这样的一个亲戚自然是好事,以后教育子孙的时候也可以让他们向马寻看齐,这就是最好的榜样。
争论中都要不要继续大肆兴建,这个事情可以先放一放,可以在朝堂上再讨论。
回到了小院,刘姝宁眼里就差有星星了,“早些时候就知道夫君出口成章,也知道我马家诗书传家,只是没想到您这么有才华。”
“小道、小道。”被娇妻崇拜让人暗爽,不过马寻还是说道,“我始终觉得诗词是小道,治家国才是正事。”
刘姝宁提出不同的意见,“夫君这么说有些以偏概全了,若是没有这些诗词、经典,我汉人传承又从何谈起?”
马寻一想有道理,不过还是说道,“这些事情还是要合适的人去做,姐夫和标儿就不适合当词人。盛世倒也罢了,诗词还能去青楼换顿酒。”
“夫君是羡慕柳三变?”刘姝宁打趣说道,“以您的才华,肯定有花魁想要求词、扬名。”
柳永,那确实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屡试不中留恋勾栏,那些歌姬、乐工等都是在资助他。
马寻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么说就夸张了,仕途不顺才有佳作。李太白、苏东坡要是仕途顺畅,说不定少了很多传世佳作。”
忙着政事,可能一些有才华的人确实没时间去写诗词了。
小两口说笑着,也早早的歇息了,而马寻睡得早、这一次也起的比较早,要上朝呢。
奉天门外百官已经列队了,现在上朝的秩序算是定下来了,总算是有了一个正式王朝的样子,不会乱糟糟的处处都是草台班子的迹象。
“徐国公。”
“国舅爷。”
“国公什么时候回来的?”
一路上还是有不少人在打招呼,马寻大部分也都是稍微回应几句作为回应。
在徐达、常遇春等人不在京城的情况下,马寻就堂而皇之的站在武将队列的班首,大家都不觉得有问题。
甚至现在在朝堂上,看似也就是李善长这个韩国公名义上的排序比马寻高一点。
李善长这老狐狸微笑着轻轻颔首,他一直都是想要和马寻拉近关系。
本来也觉得就算成为不了好友、忘年交,在一些事情上也应该是同盟。
可是谁知道这个乡野小子油盐不进、油滑无比,也就是因为帝后的原因,李善长的那些手段根本不敢使,所以根本就无法拿捏马寻。
这一次好了,自己在老家安排的知府被马寻拿下了,上朝的时候还要准备请罪了。
没办法,谁让自己提拔的官员贪赃枉法呢。
李善长想一想也觉得郁闷,他跟着朱元璋二十年了,多少能人异士都被压制的毫无还手之力。
可是马寻似乎就是他李善长的苦主,算起来这都是第三次栽在马寻的手里了。
第一次是被迫称病告老,第二次是想要为唐胜宗讨爵被骂,第三次就是安排的心腹要被问罪了。
不能说马寻就是李善长的克星,只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只要是遇着了马寻,李善长这个第一文官就落不得好。
虽然心里有想法,不过脸上还是笑容,看起来也非常的亲近。
李善长这样的老油条,可不是喜形于色的人。
上朝了,马寻首先奏报,“启奏陛下,臣奉旨护送秦王殿下等回中都,现回京复旨。”
朱元璋脸上全都是笑意,“国舅做事朕放心,诸王年少不经事,也多亏你照料。”
李善长更加无奈,他是有手段对付马寻。
可是马寻背后的那两尊大神太厉害了,任何的手段都不能用出来啊。
有类似想法的人不少,都是乱世中杀出来的,能够站在朝堂之上的哪个不是有本事。
只是他们即使看不起马寻,也知道这家伙是招惹不起。不是他本身的能力,而是他身后的帝后。
看看皇帝的态度就行了,其他大臣做这些事情就是理所当然。而马寻做这些事情,皇帝会百般肯定、褒奖。
马寻再次奏报说道,“陛下,秦王殿下热忱、正直,此前有地方百姓拦路告状。秦王殿下奉旨查案,查的凤阳知府、留守司百户等枉法。”
“这事情刑部和中书省也告诉朕了,一切自然有律法处置。”朱元璋看了一眼李善长,说道,“韩国公,你觉得如何?”
李善长立刻出班跪下,“臣举荐有失,还请陛下责罚。”
朱元璋不置可否的说道,“人无完人,你举荐贤才也是为国分忧。只是以后举荐之人当有才学、品德,要不然就霍乱一方了。帝乡尚且有贪官污吏,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不要说李善长了,其他的一些官员们也都有些战战兢兢,生怕朱元璋拿这件事情大力的整顿吏治。
皇帝的心思是其他人难猜的,朱元璋转瞬满脸喜色,“国舅过江时吟诵《临江仙》,朝堂之上饱学之士不少,诸位爱卿帮忙看看。”
马寻一张脸臊的通红,这就是亲姐夫在帮他扬名。
以后的马寻身上的Buff就多了,几乎是要将他给塑造成不折不扣的完人了。
论孝顺,马寻千里扶棺的经历几乎是天下皆知了,谁也不能说在孝顺这件事情上比他强。
论忠义,拒辞承袭徐王爵位,兢兢业业为皇帝办事、医治皇后、太子,谁还比他忠义?
要论能力和品行,天下人只知道马寻在救了常遇春后千里奔袭,破了徐达打了几个月都打不下来的庆阳,也知道这位国舅爷爱兵如子、救死扶伤。
现在呢,一首《临江仙》,一看就知道是水准相当高的词了,大明朝堂之上可没几个人能有本事做出这样的佳作。
忠义仁孝,能文能武,所以马寻在大都督府和中书省都位高权重是名正言顺的,掌管国子学、主持大明第一次会试,那也是天经地义了。
即使很多人都知道会诗词不一定就是代表着真才学,但是现在的情况就是马寻主持会试,谁也别挑理。
这不只是皇帝的信任原因,这更是马氏本来就是诗书传家,是皇后娘家一直都是深谙耕读之道。
甚至也有些人怀疑,朱元璋这个皇帝实在是太有福气了。
皇后如何不是臣子们还评价的,但是‘捡回来’的国舅,真的难以让人找到挑刺的地方。
有这么一个活榜样在,以后的大臣们在道德上就要提升自己的水准了。要不然马寻来攻击这些人的道德水平,没办法应对啊。
朱元璋现在也非常的骄傲,小舅子就是在给他长脸啊。
看看那些自称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文臣们的模样,一个个的显然也都是被惊住了。
虽说诗词不代表真才学,但是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还真的难以作出这样的诗词。
至于代笔的事情就更是无稽之谈了,真有这样的文采,那些人早就创作出来佳篇了,那时候也好天下传名。
出风头这样的事情对于马寻来说也习以为常了,作为皇帝的小舅子就没办法低调。
下朝后的李文忠开开心心的跑了过来,“舅舅,您可是瞒的我好苦!”
马寻知道李文忠的意思,连忙说道,“保儿,这可就误会我了。”
“先前我还自夸有些才学,常穿着儒袍四处走动,现在看来就是在班门弄斧。”李文忠就笑着说道,“我少年时就是随皇后读书,怎么想也不该觉得舅舅才学不够。”
李文忠这家伙是真的能文能武,让他和大儒辩经可能有些吃力,但是绝对能听得懂,引经据典也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我对诗词不是很感兴趣,喜欢读史。”马寻找了个理由说道,“下回咱们再聊聊史书,那有意思。”
李善长忽然出现,笑着说道,“国舅爷,《元史》已经编纂好了,要不然帮忙斧正一下?”
宋濂也冒了出来说道,“下官奉陛下旨意编纂《元史》,文字浅显,内容多照抄史料。只是时间紧迫,怕是也有不少错误、混乱之处,还请国舅帮忙指点。”
我就不该有文名,又让这些苍蝇盯上了我这颗臭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