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急功近利

反间计,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屡试不爽的计策。

其通常结合着离间计一起使用,二者密不可分,效果巨大,几乎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公式化的手段。

简单来说,就是先施展反间计收买敌国官员,使其为我所用,然后再施展离间计散播谣言,离间君臣关系。

历数古今将相,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曾经遭受过这种计策所害。

即便是如诸葛亮、司马懿这种智多近妖的人物,也免不了遭受君主猜疑。

高志单膝跪在卡赫可汗身前,说道:

“大汗,属下的舅父赵仕鸿乃是大熙重臣,内阁协办大学士,待属下休书一封,定劝舅父投靠大汗,离间其君臣关系,为大汗效力!”

卡赫可汗听了,询问道:

“此事汝可有把握?”

高志当然没把握。

赵仕鸿确实很疼爱他这个外甥,甚至一路扶持他走上高位,可是在涉及到这种大事面前,高志也很难确定赵仕鸿会为了他而投敌叛国。

不过死马权当活马医。

现在的他已经穷途末路了,如果不能立刻立下功劳,引起卡赫可汗的注意的话,陈正都就快要把他弄死了!

为了活命,高志只能硬着头皮说有把握,然后又忽悠卡赫可汗说赵仕鸿膝下无子,非常疼爱他这个外甥云云。

其中话语真假参半,卡赫可汗也听不出真假,想着试试也没什么损失,便答应了高志的计策。

高志因此暂时保住了性命。

而在卡赫可汗派人执行反间计的同时,前线又传来消息,大熙派遣了使者前来议和。

使者名叫孟良,卡赫可汗和其见了一面,孟良带来了许多金银礼物,请求卡赫可汗退兵,恢复两国的友好关系。

孟良又说结盟,又说联姻,又说之乎者也,又说世间大义,一连串的谈话下来,说的卡赫可汗脑瓜子直疼。

卡赫可汗没什么议和的心思,他马上就要打入京师了,怎么可能在这里前功尽弃?

他又不是卑鄙好色的方永,联姻干什么?

于是便随口敷衍孟良,说对方要是答应献上牛继宗和马尚的头颅就同意议和,然后打发孟良离开。

此言不过是卡赫可汗随口一说,想来大熙应该不可能蠢到杀死自己的守城将领来求和……

居庸关的战斗仍在激烈的进行着。

草原人的强攻从未停止。

牛继宗和马尚带兵驻守城池。

他们有着从京城带来的两万新军,又有着戚建辉的小三万人,从数量上来说守住城池已经绰绰有余。

城中粮草虽然有些短缺,不过隆庆帝答应会尽快调拨粮草过来,想来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

士兵的守城经验多少有些不足,不过这对牛继宗和马尚来说也不算什么大的问题,可以通过指挥来解决。

二人曾是多年的战友,又是姻亲,配合十分默契。

白天牛继宗守城,晚上马尚守城,保证了城池的绝对稳定。

草原人昼夜猛攻,想尽办法也无法在二人身上占到一丝便宜。

投降草原的邓仁手下有一只炮营,使用火炮进攻,配合着草原人一起攻城十分激烈。

牛继宗派人记载火炮的攻击频率,教导士兵如何躲避炮击,居庸关的城墙坚厚无比,火炮根本无法击穿,士兵在熟悉之后很快便展开了反击。

马尚派人将罐子里放入炸药,制作出了一种简易武器,在守城战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居庸关激烈战斗的同时,另一边,王子腾刚刚带兵出了山海关,行至永平府迁安县附近。

在这里,王子腾遇到了朝廷的特使。

特使向王子腾传达了隆庆帝的命令。

“放弃辎重粮草,带领前军加速支援居庸关,粮草沿途补给……”

对于这一命令,王子腾表面上满口答应,但实际上在送走了特使之后他仍然按照原命令行军。

十七万大军稳扎稳打的行军,不仅没有丝毫提速,还放慢了不少。

当今天下的局势,王子腾看的比谁都清楚。

他手下最大的筹码就是这十七万军队,有着这股力量,他走到哪里都会安全无忧,什么狗屁圣旨,对他没有丝毫作用。

隆庆帝的想法他其实可以理解。

因为在隆庆帝的视角中,天下虽然有部分叛贼,但总体上还是四海升平,民安业乐的。

朝廷拿不出钱来,那是因为都“藏富于民”,而不是国家本身出了问题。

王子腾的军队即便放弃了辎重也没有关系,只要经过沿途县镇时打开本地粮仓,难道还不够军队所需吗?

但事实上呢?

王子腾这些年南征北战,下两淮,征直隶,治山西,走辽东,沿途所见所闻让他比谁都清楚大熙的真实情况。

摒弃辎重去沿途镇县索取粮食?

恐怕那些镇县的粮仓里没有粮食,只有盖房子的沙子。

到时候大军没有粮食,必然啸营哗变!

那是王子腾绝对不

能接受的。

所以他直接无视了隆庆帝的命令,选择按照自己的方式行军。

不求别的,只求稳。

带好这十七万军队比什么都重要。

即便居庸关破了又如何?

他早就给京城的家眷送去了暗信。

一旦事不可为,直接让儿子随李泥一起逃往淮州。

他手中有着十七万大军,外甥女是淮州方永的宠妾,他怎么样都足以立足!

说到方永,此时的方永已经兵临德州。

德州象征性的反抗了一下,然后选择投降。

从出征到现在,不过十多天的时间,方永已然拿下山东之地!

期间除了在济南有过一次正式的交战之外,其余地方大多像德州一样,象征性的抵抗一下后就直接选择投降。

入城后,方永安排士卒暂时休息,次日再开始行军。

这时,却见翟逊和吴元一同走来,二人身后还带着一位少女。

少女青纱遮面,莲步款款,从身形上看年纪不大。

“这是?”

方永疑惑问道。

吴元道:

“此乃河间崔氏之女,闻将军将至,特献此女前来慰劳将军!”

方永闻言,不禁发笑。

摇了摇头道:

“战时在即,我哪有时间做这个啊?”

吴元却道:“将军劳累否?”

方永摇头,道:“不累。”

他有系统词条,身体基本感觉不到劳累,只是这几天快速行军,攻城略地,操劳太多,精神略有些疲惫罢了。

吴元闻言道:

“将军不累,老夫却是劳累之甚,不仅老夫劳累,翟都督亦累之甚矣,士卒更累甚之,还望将军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