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五岁成诗!北齐使团的质疑!
小
大
刚刚被范建刁难的工夫,李长安已经决定了。
抄诗! 抄诗有好处。 利用这个世界没有唐诗宋词,可以大幅提升文艺排名。 想要提高在庆余年世界的影响力,抄诗是一条捷径。 但是,抄诗也有弊端。 其一,锋芒太露,被庆帝忌惮。 其二,范闲还在世上,会被他发现穿越者身份。 这两个弊端,李长安也有自己的考虑。 年龄小的时候,抄简单的诗词。 长大以后抄风花雪月,不抄金戈铁马、怀才不遇。 风花雪月的诗词,往往能显出作者的心性。 比如,抄李煜亡国前的靡靡之词。 任他文曲星转世,也看不出李长安胸怀壮志。 至于范闲,这完全是个悖论。 如果是一般人的心性,一定会担心被范闲发现是穿越者,会有不利的后果。 但是李长安两世为人,有系统在身,已经豁出去了。 同样都是穿越者,为什么是我怕范闲,而不是范闲怕我? 范闲前身是个肌无力患者,穿越过来的时候非常苟。 如果得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個穿越者,范闲很有可能会掩饰自己穿越者的身份。 轮回诸天的天选之人,可不怕区区位面之子! 堂堂新时代零零后系统胎穿,又岂会惧怕十几年前的魂穿老登! 这个世界,终究是年轻人的! “鹅,鹅,鹅。” 李长安一字一顿,字正腔圆。 范若若明溜溜的大眼睛,目不转睛的盯着李长安。 范建面色古怪,哭笑不得。 “小殿下,若若叫两声鹅,你叫了三声?” “你以为,这就是诗吗?” 李治也笑着说道,“老三,作诗起码要五个字啊!” 柳淑妍不以为意的说道,“长安六岁才蒙学,现在哪里会作诗?” 范建身后的士子们,都在憋着笑意。 这位庆帝的三弟,果然是风流胚子! 竟然堂而皇之的要求范建,将一岁的小姑娘留在京都! 五岁的孩童作诗? 开什么玩笑! 他们这些读了十几年诗词的人,一时半会儿都凑不出一首来。 这些胸怀壮志的读书人,不禁露出了轻视之色。 “咕咕!” 正在这时,大白鹅发出一声清脆的鸣叫! 李长安接着吟道,“曲项向天歌!” 这一句一出,范建的脸色顿时凝重起来。 他看了一眼李治,李治的目光中也充满了讶色! 显然两人都没想到,李长安真能念出一首诗。 李治低声对范建说道,“一声大鹅叫唤,被老三说的如此优雅!” 范建的目光中,露出一丝兴奋之色! 如果这首诗尚可,直接拿到明晚宴会去! 几位围观的士子,多少有些震惊! 其中一个士子,忍不住拍了拍大腿。 “雅!太他娘的太雅了!” “不过……好像不对仗……” 另一个士子说道,“蠢材,加两个空律试试!” 之前那人喃喃念道,“鹅(顿)鹅(顿)鹅,曲项向天歌!” 念完之后,他忍不住赞叹起来。 “真是绝了!我是写不出来的!” 众人一惊一乍,池塘中大白鹅惊的往前游了几寸。 李长安继续抄诗,“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一句一出,将现场懂诗的人都震住了! 这首前世神童做的诗,在这个诗词贫乏的时代,绝对是佳作! 李治反复念叨了几遍,然后兴奋的将李长安抱了起来。 “老三你真神了!” “这首诗辞藻简单,毫无堆砌刻意之感!” “但却意境灵动,简直是才华横溢!” 范建激动了原地跳了起来,“太好了!” “三首诗,终于完成一首了!” 那几个士子,反复吟诵这首诗,越吟越心惊! “听起来简简单单,却将大鹅描绘的惟妙惟肖!” “小殿下没学过复杂的辞藻,作诗竟然能返璞归真!” “神童!这是神童啊!” “如果日后学了华美辞藻,不知能做出什么样的绝句啊!” 众人兴奋至极,范若若好奇的看着周围人。 虽然她还不懂事,但是对李长安的好感又上升了二十。 李长安道,“范郎中,若若可以不去澹州了吧!” 范建心情大好,直接自称姐夫了。 李长安拉着范若若的手,他也看不见了。 “姐夫答应你,不去了!” “若若本来就小,长途奔波也不合适!” 说完话,李治和范建带着几个士子,匆匆往书房赶去。 还有两首诗,在等着他们憋出来呢! 李治有些期待的说道,“明晚国宴,三弟这首诗可要拿出来!” “让那什么五言长城崔慎,好好看看!” “他不是庄墨韩大家的弟子吗?让他见识见识!” 范建也说道,“对!谁说南庆人不会写诗!” “几年前,咱们南庆的一首诗,得到了崔慎一句‘尚可’的评价。” “那位作诗的士子,直接被礼部尚书郭攸之选拔入了礼部!” …… 第二天清晨。 范家的鉴察院眼线,将《咏鹅》送到了庆帝案头。 “嘿!老三可以啊!意境简单,朗朗上口!” “一看就是孩童做的诗,但偏偏比大人还强!” “不愧是朕的弟弟,天赋异禀!” “朕得给老三配个好老师,让他再好好学学诗词!” “我大庆皇室,出个大诗人也说不定!” 日暮西山,京都竟然飘起了雪花。 大庆百姓纷纷出门踏雪,感受着十几年才有一次的新鲜。 祈年殿中,国宴正酣。 庆帝坐上首,南庆北齐官僚分座下首两侧。 李治的前两首诗,均被北齐一方完败。 北齐副使崔慎给出了“辞藻堆砌,俗不可耐”的评价。 直到李治拿出了《咏鹅》,顿时引起了一阵阵惊叹。 崔浩是文人,并非官僚。 他的评价,也十分客观。 “辞藻看似简单随意,但却非常贴切。” “整首诗浑然天成,有声有色,大鹅仿佛就在眼前!” “妙!妙!妙啊!” “堪称佳作啊!” ‘佳作’可比之前的‘尚可’评价高多了! 这个时候,北齐使团的正使却不乐意了。 这位正使封爵长宁侯,名字叫做卫壁,是北齐皇后的弟弟。 “多少年来,贵国哪有像样的诗词?” “这首诗,不知是出自哪位士子之手?” “不如请上殿来,让我们也见识见识!” 言下之意,显然不信这首诗是南庆人能写出来的。 南庆人从北齐买诗词,也是常有的事情。 庆帝也看向李治,露出浓浓的疑惑之色。 “靖王!” “这首诗,是哪位大家子弟所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