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现实情况
所以啊,野战防空能力没搞定之前,陆军其他兵种再厉害也是白搭。
可问题是,野战防空系统的成本,那可不是一般的高,一个普通的野战防空导弹营,建设成本得是普通机械化步兵营的三五倍。
结果呢,陆军每年的建设经费,大半都让野战防空系统给吞了,空军、海军、第二炮兵也都一样。
再加上那个单独的“杀手锏”计划,总后首长的经费那是紧得不能再紧了。
哪还有钱帮着陆海空军去大批量买那1.8亿一架的直-8plus重型直升机啊?
陆军航空兵、空降兵、海军陆战队、舰载直升机部队,他们都知道总部首长的难处,但直-8plus重型直升机实在是太诱人了。
陆航有了它,空中突击部队的短板就补上了;空降兵有了它,攻击能力就更灵活多变了;海军陆战队有了它,成建制垂直登陆就不再是梦了;舰载直升机部队有了它,海上反潜、海上救援都更有保障了。
总的来说,重型直升机的好处太多了,各部队都抢着要。
申请文件像雪花一样堆满了总部首长的办公桌,一算总数,好家伙,海陆空加上第二炮兵,一共要287架直-8plus重型直升机。
这还是总部首长一再强调按最低需求申报的结果,不然的话,申报总数得超过400架。
287架也不是个小数目啊,按照1.8亿的单价,那得516.6亿人民币。
总部首长一看这个数字,牙疼得要命。
于是,他拿着各部队的申请单,找到了陈夏附属厂的董事长兼ceo陈夏,还有瓷都直升机有限公司的叶总经理。
心想,这么大订单,怎么也得给便宜点吧?
不说打对折,最起码便宜个两三千万吧?
他心里还琢磨着:“这个陈夏,怎么也得给我这个老脸一个面子,让我趁机砍砍价。”
结果消息一出,屈菁菁就知道了,问陈夏:“陈队,那边整飞机的事儿,怎么处理?”
陈夏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这小子肯定是想坑我一笔,哈哈,让我逮住了吧。”
屈菁菁笑道:“哎呀,真是扣死了,自己人还不给便宜,真气人。”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总部首长的面子就只换来了每架优惠200万的结果,最终成交价定在了1.78亿。
总部首长本想着能砍下去两三千万,结果只砍下来200万,老脸挂不住,当时就怒了。
叶经理也是没办法,不是他们不想降价。
问题是直-8plus重型直升机的成本就高达1.54亿了,再加上其他七七八八的费用,1.78亿其实真没赚多少钱。
叶经理赶紧把直-8plus重型直升机的详细成本清单拿出来给总部首长看。总部首长一看,心里就算有火,也无话可说了。
直-8plus重型直升机的成本确实高得吓人,重型直升机跟其他航空器不一样,用的材料、发动机、飞控系统都特别特殊,没法用到其他机型上,所以研发成本特别高。
这也是世界范围内重型直升机的普遍情况。
米国的ch-47“支奴干”重型直升机单价要3800万美元,更大的ch-53h“超级种马”更是达到1亿美元的天价。
俄国的米-26重型直升机比米国的便宜些,但单价也要3000万美元,按中间汇率7来算,也要2.1亿人民币。
这么一比,直-8plus重型直升机1.78亿的单价并不算高。但不知为啥,总部首长看着陈夏那谄媚中带着狡黠的笑脸,就是气不打一处来。
总觉得自己被这小子给坑了,这股气到现在都还憋在心里,散都散不出去。
可散不出去又能咋样?
重型直升机那可是国之重器,到现在也就米国和前华夏能造出来,欧洲都搞不定,稀有程度比核潜艇、核武器还金贵。
这真的不是用钱能买来的。
“哎呀,你这可不够意思了啊?你是不是想气死我?咱俩你还给我来这套。”
“我也没辙啊,手头紧得很,哈哈,等宽裕了请你大吃一顿。”
“哼,我算是栽你手里了,你真行,连自己人都‘宰’!还好我自己有点小金库。”
就算真的能用钱买,那附加条件也多得让人头疼。就拿俄国来说吧,经济都快垮了,穷得叮当响。
可米-26重型直升机,他们还硬要加个不能参与军事活动的条件。满足了,3000万美元一架,立马拿走;不满足,不好意思,多少钱都不卖。
俄国都这样,更别说米国了,咱们国内部队想都别想。
这样一来,直-8plus重型直升机的重要性就更凸显了。别说1.78亿人民币,就是再贵个两三倍,部队也得装备。这种既唯一又重要的航空装备,部队实在是太缺了。
于是,一辈子硬气得像钢枪一样的总部首长,这次在1.78亿人民币的单价面前,也只得让步了。
不过,订购数量可不是287架,而是只买了8架直-8plus重型直升机。
其中4架给了陆军航空兵部队,让他们去探索空中突击部队的战术战法;另外4架则给了海军陆战队,用来加强垂直登陆训练。
总部首长也不是不想满足其他部队的需求,实在是钱包瘪得可怜,根本负担不起所有部队的装备申请。只能先紧着最重要的来。
权衡之后,总部首长选了陆军航空兵和海军陆战队这两个代表未来快速反应作战力量的部队,作为重型直升机的优先装备单位。
陆军航空兵下属的特种兵大队,自然是这4架直-8plus重型直升机的主要接收者。
以此为契机,陆航特种兵大队得到了大大加强,从原本的营级架子(实际只有连级规模)彻底扩充到了真正的营级。
再加上滨江直升机厂刚定型的4架武直-9武装直升机,以及原本装备的6架法制“小羚羊”武装直升机,
该部队现在共有:直-9直升机6架,直-12直升机12架,直-8plus重型直升机4架,武直-9武装直升机4架,“小羚羊”武装直升机若干,还有2架由直-12d改装而来的电子战直升机,以及1架经过隐身改造的直-12y“沉默者”特种直升机。
全部出动的话,陆航特种兵大队能在两个小时内,向300公里外的地域投送一个整建制的加强连。
如果得到其他部队的后勤支援,24小时之内,就能以蛙跳的方式机动到1800公里外的地域发起突袭。
不仅如此,因为装备了特种直升机和武装直升机,陆航特种兵大队的独立作战能力特别强。
他们能在没有任何依托的情况下,在陌生地域执行独立作战任务。
要不是这样,陆航部队也不可能在特种兵大队装备了4架直-8plus重型直升机后,在总结报告里写:陆航特种兵大队终于有点空中突击部队的样子了。
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作为陆军航空兵特种兵大队的指挥官,凝光却是欲哭无泪。
更准确地说,全军只有他能体会到总部首长那种既愤慨又无可奈何的窘境。
没办法,直-8plus重型直升机不仅采购单价贵,日常使用和维护保养也是贵得离谱。
平均每小时2万人民币的费用也就算了,关键是零配件贵得吓人。一个普通螺丝就要1500块,稍微复杂一点的七八千都是常事,甚至上万都不奇怪。
负责维护的特种大队官兵都说,直-8plus重型直升机简直就是用金子堆出来的。
可是,就是这么个从生下来就注定是个吞金兽的家伙,凝光却一点儿也不想把它退回去。
原因很简单,直-8plus重型直升机使用成本是高了点,但它发挥的作用也是真的大。
要知道,以前的陆航特种兵大队号称是空中突击部队,但如果按照米国101空中突击师的标准来衡量,连一个前出的突击侦查连都算不上。
最多就是一群轻步兵搭乘直升机进行远程机动罢了,既没有炮兵的火力支援,也没有轻型装甲力量的掩护。
不是陆航特种兵大队不想有这些支援装备,问题是直-12等直升机根本带不动这些东西,装了也没用。
然而,直-8plus重型直升机一加入,陆航特种兵大队的组织构成就彻底改变了。
除了精锐的步兵外,还加入了配备6门车载式107mm火箭炮和6门俄制“矢车菊”82mm速射迫击炮的炮兵连。
另外,还增设了一个由4辆俄制bmd-2轻型空降步战车组成的装甲连。
基于此构建起的打击体系,在国内同级别部队中堪称前所未有。
陆航特种兵大队能够一次性动用各类直升机,将3门车载式107mm火箭炮、2门俄制“矢车菊”82mm速射迫击炮、2辆俄制bmd-2轻型空降步战车,以及90名全副武装的步兵,快速投送到数百公里外的作战地域,组成一个连级规模的轻型装甲战斗群。
这个战斗群在火力、机动性和防御能力上都达到了极佳的平衡,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其作战能力都令人叹为观止。
可以说,以此为基础构建的空中突击部队,其作战能力将超出所有人的想象,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然而,如今随着直-8plus重型直升机的出现,这一幻想已经变成了现实。
这得益于直-8plus重型直升机的超大尺寸,其整机长度达27.6米,旋翼高7.8米,主螺旋桨直径20.9米。机舱长10.5米,宽5.2米,高2.9米,整个机舱尺寸堪比轻型运输机。
这样的尺寸使得直-8plus能够一次性承载三辆车载式107mm火箭炮,或者六门俄制“矢车菊”82mm速射迫击炮,并吊装一辆车载式火箭炮,甚至还能搭载一辆俄制bmd-2轻型空降步战车。
而且,这些装载不仅仅是武器本身,还包括相关人员和配属的弹药,实现了战斗全重装载。也就是说,直-8plus重型直升机装载的这些武备一落地就能立即投入作战,绝非花架子。
当然,要实现这样灵活多变的装载方式,除了机舱大之外,还需要一套超一流的动力系统。
而直-8plus重型直升机的澎湃动力就来自于陈夏附属厂生产的wd-63zb型大功率涡轴发动机。这款发动机的巡航功率为2854千瓦,极限满负荷功率可达到3267千瓦。
3000千瓦级别的涡轴发动机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顶尖的存在。因为在这个领域,只有米国和前华夏具备研制和生产能力。
比如米国为ch-53h“超级种马”重型直升机配备的t64型大功率涡轴发动机,其最新改进型的极限应急功率可以达到3827千瓦,5203轴马力,正是这款发动机造就了ch-53h“超级种马”重型直升机横行全球的威名。
另外,米国还有一款ch-47d“支奴干”重型直升机,它应用的是t55型大功率涡轴发动机。虽然其最大功率略弱于t64型,但也达到了3629千瓦,4934轴马力,足以支撑ch-47d在战场上展现出卓越的蛙跳式跃进能力。
俄国的重型直升机虽然种类不如米国多,但米-26这一款却超越了所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米-26在直升机领域堪称皇者。
它配备的d-136型大功率涡轴发动机更是将战斗民族的暴力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款发动机的最大功率达到惊人的8500千瓦,11556轴马力,赋予了米-26堪比中型运输机的载荷量,达到了惊人的20吨。
除了上述三种涡轴发动机外,几乎再也找不到3000千瓦级别及其以上的大功率发动机了。即使在欧洲,这一领域也是空白。
这并不是因为欧洲人不想拥有3000千瓦级别的涡轴发动机,而是因为涡轴发动机和直升机一样,都是非常依赖经验的领域。如果不能持续研究摸索,一旦泄气或断档,就很难再捡起来了。
欧洲其实并不缺乏技术和人才,如果他们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下去,还是有希望研发出3000千瓦级别的大功率涡轴发动机的。
但关键是,欧洲人觉得这样太耗精力和经费了,而且浪费时间。既然米国人不嫌麻烦,非要跟华夏一争高下,那他们就不如等米国人弄好了再拿过来用。
这样,他们就可以把省下来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民生领域,多搞点福利,造福自己的选民了。
于是,在冷战时期,德国和英国干脆就放弃了重型直升机的研发,分别从米国进口了ch-53“超级种马”和ch-47“支奴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