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重振旗鼓
如今的熊国也逐渐丧失了该类发动机的研发制造能力,需要依靠乌国、白熊国等国才能勉强维持。
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米国才掌握3000千瓦级大功率涡轴发动机的整套技术。
于是,“友商”及其支持的舆论发出了灵魂拷问:国内的技术能跟米国比吗?
在所有“友商”都做不到的事情,你们陈夏附属厂是怎么做到的?靠嘴吹吗?
舆论铺天盖地地袭来,屈菁菁坐不住了,责怪安然没有和她一起阻止陈夏。
但安然却非常坚定地说:“老大这么做肯定有他的理由,我觉得陈队这一招不简单,我们先看看再说。”
其次,陈夏附属厂的wd-63zb涡轮轴发动机是在上一代wd-45z涡轮轴发动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改进发动机倒没什么,但陈夏附属厂这次的改进实在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wd-45z涡轮轴发动机的功率才多少?区区1456千瓦,1979轴马力。
而wd-63zb涡轮轴发动机呢?最大功率3267千瓦,4441轴马力。
直接翻了一倍!
于是,“友商”和舆论便质疑陈夏附属厂的改进是否真实。因为按照他们的“常识”。
发动机,尤其是航空发动机,即使是改进也不可能出现指标翻一倍的情况。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使陈夏附属厂真的创造了奇迹,实现了wd-45z涡轮轴发动机指标上的跃升。
确实让wd-63zb涡轮轴发动机达到了最大功率3267千瓦,4441轴马力的指标,但那真的可靠吗?
要知道,wd-45z涡轮轴发动机所配备的直-15中型直升机还没等定型就失败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wd-45z涡轮轴发动机性能不达标。
既然如此,“友商”和舆论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神奇的逻辑:用一款性能极差的wd-45z涡轮轴发动机为基础。
升级而来的wd-63zb涡轮轴发动机能好到哪里去?
不得不说,“友商”和舆论攻击的三个焦点非常尖锐,不明真相的人看过之后,即使不相信是真的,心中也会种下怀疑的种子。
然而,这次无论是瓷都公司还是更高一层的总部领导,都完全把“友商”和舆论掀起的风潮当作耳旁风。
正式消息传来,wd—63zb涡轮轴发动机被确定为改进型直8的动力心脏,同时,陈夏附属厂还拿下了wd—27a辅助动力装置的订单。
作为改进型直8的核心配套系统,这一消息让那些涡轴发动机生产商和支持他们的舆论圈彻底懵了。
连辅助动力装置都被陈夏附属厂包揽了,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改进型直8这个项目已经将“友商”们彻底排挤在外,成了陈夏附属厂和瓷都公司的独家盛宴。
没错,其他厂商想插一脚都难如登天,更别说分一杯羹了。
因为陈夏附属厂不仅拥有傲视全国的高端航材,还掌握了亚洲最专业、最全面、最先进的航空航天工业设计软件。
更有国内顶尖的航空专用生产设备和制造工艺,等等等等。
可以说,除了在直升机系统整合方面稍显欠缺实践经验外,陈夏附属厂在软硬件方面都是碾压式的存在。
而如今,随着成功竞标瓷都公司改进型直8涡轴发动机项目,系统整合这个难题也迎刃而解。
“你看,我说什么来着,那些舆论不攻自破了吧。”安然用坚定的语气对屈菁菁说。
“看来是我多虑了,我怎么就没想到陈队会这么做呢。”屈菁菁感叹道。
“哈哈,现在学也不晚,你好好学着点吧。”陈夏调侃道。
“行了,夸你几句就飘了。”屈菁菁笑道。
通过与瓷都这个国内数一数二的直升机研究、生产单位的深度合作,陈夏附属厂终于补齐了短板。
从此以后,陈夏附属厂在直升机研发生产的道路上,虽然不敢说天高任鸟飞,但也可以说是畅通无阻,无人敢挡。
这对于那些“友商”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因为陈夏附属厂的业务扩展,势必会挤压“友商”的生存空间。
就像在固定翼飞机领域一样,陈夏附属厂的迅速崛起,让那个领域多年来腥风血雨,竞争异常激烈。
见识过陈夏附属厂在固定翼飞机领域的强势,“友商”们自然不想让它在直升机领域也站稳脚跟。
他们拼尽全力想将陈夏附属厂赶出直升机领域,即便赶不走,也要守住自己的阵地,保持一片宁静。
然而,他们严防死守,却还是让陈夏附属厂凭借一款wd—63zb涡轮轴发动机打破了防线。
结果,众多“友商”在改进型直8这个大项目中连口汤都没喝到,这让他们怎么能甘心?
于是,“友商”们开始串联起来,集体进京找领导诉苦。
就像小孩子受了欺负找老师告状一样,国营单位受了委屈自然也要找领导讨个说法。
于是,连续半个月,总部、航空工业集团乃至上级部委都看到了“友商”负责人们愁眉苦脸、哭诉的身影。
这些“友商”负责人们原以为进京告状,哭一哭、闹一闹,就算压不住陈夏附属厂,也能让上级给些甜头安抚一下他们。
毕竟,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嘛。
他们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早就轻车熟路了。
然而,这次他们不仅没得到甜头,甚至连个安慰都没有,反而挨了两个实实在在的耳光。
因为某天,被他们缠得心烦意乱的总部首长突然把“友商”负责人们召集起来。
也不废话,直接指着一名涡轴生产厂的厂长问:“你们那1238千瓦的涡轴发动机多重?功重比多少?”
那位厂长虽然纳闷,但还是如实回答:“358千克,功重比3.4。”
“你呢?”首长又看向另一位涡轴制造公司的总经理。
“我们的功率大些,1358千瓦。”那位总经理得意地说。
“我只问总重量和功重比。”首长有些不耐烦,总经理连忙回答:“总重387千克,功重比3.5。”
首长听完不再问话,嘴角勾起一抹讽刺的微笑。
然后看着众人说:“你们知道陈夏附属厂的wd—63zb涡轮轴发动机总重量和功重比是多少吗?”
“多少?”几个“友商”负责人好奇地问。
“重量342公斤,功重比9.5!”
此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过了好久,刚才那位还得意的总经理才发出一声变调的惊呼:“不可能……国内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指标,首长,绝对不可能……”
不仅仅是那家涡轴发动机公司的总经理难以置信,其他“友商”的负责人也同样一脸惊愕。
只因为陈夏附属厂的wd—63zb涡轮轴发动机功重比竟然达到了9.5。
这意味着什么?
很简单,wd—63zb涡轮轴发动机能以最轻的重量,输出更大的功率。换句话说,它就是一门超级小钢炮。
没办法,如果说涡扇发动机看的是推重比,那么涡轴发动机看的就是功重比。
推重比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涡扇发动机性能的优劣,同样,功重比的大小也是衡量涡轴发动机强大与否的关键指标。
因此,所有能够生产涡轴发动机的企业都在功重比上拼尽全力,力求以更轻的重量实现更大的功率输出。
但这条路比涡扇发动机的研发还要艰难,因为涡轴发动机受其独特结构的限制,无法像涡扇发动机那样利用风扇来增加做功,只能通过单纯提高涡轮前温度这一途径来提升功率。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实际上是世界上最难制造的工业产品之一,甚至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也正因为如此,当今世界上只有米国人能够制造出功重比在9以上的涡轴发动机,其他国家与之相比,简直是望尘莫及。
即便是在重型直升机方面自称超越米国的前华夏,也在米国面前显得相形见绌。
前华夏引以为傲的d—136大功率涡轮轴发动机,虽然拥有8500千瓦的强劲动力,但总重量却高达1050公斤,功重比仅为7.25。
虽然与其他国家的涡轴发动机相比已经相当不错,但与米国的涡轴发动机一比,还是差了一大截。
要知道,米国为ch—47d最新款直升机配备的t55—l—712大功率涡轴发动机,最大功率为3276千瓦,但总重量却仅有340公斤,功重比高达9.8。
而为“超级海种马”配备的t64—ge—419大功率涡轴发动机的功重比更是惊人地达到了10.2。
虽然单独看米国的这两款大功率涡轴发动机,它们的功率都不如d—136大,似乎被华夏或俄罗斯压了一头。
但这并不意味着米国人造不出d—136这样的大功率涡轴发动机,只是由于他们的任务需求不同,没有必要制造那么大的发动机而已。
因为无论是“支奴干”还是“超级海种马”,美军都要求它们能够在航母或两栖攻击舰上正常起降。
这就限制了两款重型直升机的尺寸不能无限扩大,只能在某些方面进行取舍。
相比之下,米—26重型直升机就没有这样的顾虑,再加上前华夏国土辽阔,中亚和远东地区地广人稀,因此华夏人只能将直升机做大才能满足自身需求。
从这方面来说,美俄重型直升机无所谓谁优谁劣,只是各自的需求不同而已。
但从涡轴发动机的角度来看,米国的技术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无论是材料还是工艺都领先于前华夏。
换句话说,只是由于需求不同,导致米国人更偏爱尺寸较小但任务弹性更大的重型直升机。否则的话,他们做出一款比d—136大功率涡轴发动机更轻、功率更大的发动机,简直是易如反掌。
正是因为清楚这一点,包括前华夏以及现在的俄罗斯在内的世界涡轴发动机业界,都公认米国是涡轴发动机的no.1!
也正因为如此,全世界的涡轴发动机都以米国为标杆。然而,越是如此,不少国家和企业越是觉得米国的技术高不可攀。
欧洲、南美莫不如此,国内更是如此。
特别是那些涡轴制造单位的专家和工程师们,对米国的技术既崇拜又畏惧,还带着一丝嫉妒。
这种矛盾的心态导致国内不少涡轴发动机生产厂商在制定目标时过于超前且高大上;
在具体实施上则一会儿模仿米国,一会儿模仿俄罗斯,中间还夹杂着拥抱欧洲的想法。
总之是反复无常,没有一个踏踏实实的长远规划。
再加上这些“友商”的负责人都是有任期的,长则五六年,短则两三年,更是无法保证一个长期项目的持续研发。
毕竟,萧规曹随只是历史故事中的传说,现实中哪个负责人要是这么干了,还不得被人说成是无能之辈?
连最基本的经营理念都没有,你上来干什么?还不如换条狗来干呢!
正因为如此,即便某家“友商”有长期研发项目,也会因为负责人的更换而导致型号进展一波三折。
不是研发队伍人事变动频繁,就是型号指标被迫修改,否则怎么能体现新负责人的水平和能力呢?
结果这么一折腾,让本就混乱的涡轴发动机研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甚至有点玄幻的味道。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型号除了失败别无他路可走。
不过即使失败了,“友商”负责人们也有说辞:
我们瞄准的是世界先进水平,奈何涡轴发动机技术难度太大,我们承认这一次有点赌博的成分在里面。
我们将型号指标对标米国xx先进涡轴发动机,结果却发现我国在基础科学、材料研究、系统集成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无所获。比如在发动机外壳方面,我们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的……诸如此类的辩解话术,已经成了我们的套路,换个说法就能适用各种场合。
无非就是米国技术太先进,我们想要超越,但奈何基础薄弱,连技术先进的欧洲人都搞不定,我们怎么能行呢?
所以,失败似乎是必然的。
但失败归失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是没有收获。我们总结了很多经验,填补了不少空白。
基于此,我们推出了更具体的某某型号,领导,有空的话帮我们审批一下。
这次您放心,我们一定能拿出样品来,否则不用领导说,我自己就主动承担责任!
反正不管怎么样,“友商”们总是能找到理由,剩下的就是等上级拨款了。
至于涡轴发动机能做成什么样,那可不是上级决定的,而是我们说了算,颇有点霸道总裁的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