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四书文和唐寅

第171章 四书文和唐寅

《禹恶旨酒 一章》

这就是今科南直隶府试的四书题。

为什么陈凡看到这个题目后会如此兴奋?

因为就在不久前,他因为完成了主线任务,获得了系统奖励的《制艺心得》。

这本书里记载了明清时代不少八股名家、大儒的巅峰之作。

而《禹恶旨酒 一章》此题正在这本书里有记载。

作此文者乃明朝弘治十一年应天府乡试的解元——唐寅唐伯虎。

唐伯虎这个人在历史上大名鼎鼎,关于他的影视小说作品很多。

这些艺术作品,将唐伯虎包装成诗画双绝,众人了解他的生平,也仅知道他被牵连到弘治十二年会试的科场案中,还有就是宁王朱宸濠造丨反,他装疯卖傻逃走的事情。

实则,在诗画方面,唐寅并不很去钻研,直到他晚年颓然自放之后才寄情于此,他曾经对人说:“后人知我不在此,见我一斑就够了。”

世人向他求画,他无论贫富贵贱,来者不拒,但大多未精心构制,用他的话来说,不过是“寄兴”。

在八股文历史上,唐寅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他幼读经书,几岁就能写文章,却不屑于科举时文。

他纵酒放怀,诸生讥笑他,他慨然道:“闭户经年,取解首如反掌耳!”

果真,他关门用功一年,便取得了应天乡试解元。

世人都说他聪明绝顶。

但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他对于八股文有精深的研究和体悟。

他的好友祝允明说,唐寅研习八股制艺,有着与其他人完全不同的方法。

他“不觅时辈讲习,取前所治《毛诗》与所谓《四书》者,翻讨拟议,只求和时议。”

什么意思?

就是说,唐寅不怎么看当时的八股名家写的文章,他喜欢研究经义本身的意思,然后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自己理解后的阐发。

而这篇《禹恶旨酒 一章》便是他这种制义心得最集中的体现。

《禹恶旨酒 一章》的文题目,意思就是要考生阐发“禹恶旨酒”这一整段。

这句话出自《孟子》,全文是:“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翻译过来大概的意思就是,禹厌恶美酒,却喜欢有价值的话,汤秉持中正之道,却能提拔德才兼备的人……

周公想要学习三代的君王,来实践禹、汤、文、武的事业。

如果有不合当前现实情况的,他便日以继夜的思考;若是想通了,便坐着等到天亮,马上就付诸实践。

其实李世亨这道四书题出得是十分有水平的,从拟题就能看出,李世亨绝非庸才。

为什么?

因为构成这个题目的经义是讲书古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古代圣人道统的承继关系。

题目长、文字多,涉及的人物不少,头绪纷繁复杂,。

没有水平的考官出题就出截搭题,李世亨却能用正常的考题,考出比截搭题更难的效果,这是什么?

这就是水平。

普通人想要理清楚这些头绪,并且从中找到符合题旨的线索都难,更别说抓住这条线索,写出一篇经典的八股文了。

可唐寅不是普通人。

陈凡抽出一张稿纸,细细研墨后,静心凝神,在稿纸上写道:“大贤举先圣之心法,明道统之相承也。”

写到这里,就算现在对八股文颇有心得的陈凡也不得不感叹,唐寅真得是个天才。

这个破题绝对可以称得上“方正严洁”,从这个破题里就能看出他对经义及传注把握完全切合“时义”,极为准确精当。

“夫圣人身任斯道之寄,则其心自有不能逸矣。由禹以至周公,何莫非是心耶?”

夫圣人们一生担道义,自然就不会隐世以藏于内心,而代代薪火相传。由禹以至周公,一脉相承耶。

“孟子举之曰……”

“禹则致严于危微之辩……”

“汤则加谨于化理之原……”

“文之继汤也……”

“武之继文也……”

“迨周

公承其后……”

……

“心一故道同,三代之治所以盛与。”

虽然是在稿纸上,但陈凡却写得很慢,通过这次书写,他也在慢慢体会唐寅文中的题旨意。

他越写越是感觉唐寅此人实在不凡。

开头的破题简单大方也就算了,接下来的文章以破题两句为主题,一层层展开阐发,脉络井然,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全文炼格、练意、练句、练字,无一不工整精致,放在后世拿作文类比,这种文章是可以作为高考满分作文,分发给全天下的高三牛马学习背诵的。

而这也正是“成弘”年间,士人八股文章最大的特点。

简练、紧贴题旨,格式、题意、句子、用字无比凝练。

难怪刚刚“成弘法脉”的头衔闪烁,原来是“检测”到一篇符合它心意的文章了。

陈凡又拿起稿纸,细细看了一遍,修改了其中几个犯讳的地方,又将“民安道盛,该必欲达于神话之域斯已矣。”以自己对这个时空的理解,修改为“民安矣,犹若阽于危也;道盛矣,犹若阻于岸也。”

什么意思?

就是说,民虽安,但社会还是有隐蔽的危险,道虽盛,但如今还是犹如相隔两岸。

还没达到三代之治那种出神入化的境界。

说白了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小小的改动,将满篇圣人之治,变成了“以古喻今”,激励君臣士人奋发向上。

虽然这个时代没有唐伯虎,自然也没有人来抓他作弊;但他依然选择修改了先贤文章,加入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观察。

这种改动不大,但八股文章,不应仅仅是科举做官的手段,也应该是为人处事、仰慕先圣,继而改变自己、端正自己人生观的一种手段。

如果只把文章作为进身之阶,那与表面满口仁义道德,实则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陈凡到这会儿继续检查了一遍,见没有问题后,才从墙上摘下卷袋,拿出考纸认真誊写了起来。

等他抄录完毕之后,这才抬起头来,将砚台收好,细细等考纸上的墨迹晾干。

在这个时间里,考场里寂静无声,陈凡只能听到哀叹声和咳嗽声。

巡考的号军来到他的号舍前,见他抬头,立马警惕地看向他。

但见到考纸上密密麻麻的字后,那号军愕然盯着考纸,一脸难以置信。

有的人连稿纸都还是空白一片呢。

这位,这位的文章难道已经写完了?

就在他呆愣的时候,陈凡已经收起了四书文的卷子,又从考篮里拿出点心来放入口中,慢条斯理的一边嚼一边跟他对视。

“霍似尼玛,拽死了!”号军咽了咽口水,肚子里腹诽。